对话构建活态传承机制守护中华传统渔文化

中国人喜爱吃鱼、赏鱼、咏鱼,在千年的发展演进中,渔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什么是渔文化?为什么要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如何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本期对话邀请陈洁、王颖、宁波、李琴四位专家进行探讨。

对话嘉宾

innoparticularorder

陈洁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颖

中国科协渔文化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渔业历史文化分会主任委员,浙江海洋大学教授

宁波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李琴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冯建伟

01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渔文化的发展滋养了百姓、厚实了民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当前,渔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需要从“厚生”走向“润生”。保护、传承和应用好渔文化资源,可以使退捕渔民通过“活”起来的渔文化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Q

主持人:什么是渔文化?如何理解渔文化?

陈洁:渔文化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涉及生产和科技、生活和习俗、历法和制度、宗教和祭祀等。我国是世界上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渔文化历史悠久,渔文化资源丰富,从捕捞、养殖、加工、饮食,到观赏、书写、绘画、音乐、舞蹈等,渗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节庆、律令制度等各个方面。中华渔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也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水域资源的桑基鱼塘、稻鱼共生等体现中国古人智慧的渔技渔法。目前我国有1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涉及渔业的有4项,分别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我国渔文化分布广泛,生产类的有哈尼族稻鱼鸭综合种养、鄂伦春族和蒙古族的冬捕,艺术类有江西鄱阳湖的渔鼓鱼灯、浙江温岭的大奏鼓,衣食住行方面有东北地区赫哲族的鱼皮服,涉及婚丧嫁娶的有河北白洋淀的渔家船轿迎亲,涉及祭祀节庆的有福建的妈祖祭典、太湖渔家的献头鱼、满族的鱼图腾等。

王颖:我国漫长的渔业生产生活创造和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遗存。按照一般分类方法,我国渔文化遗存可分为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物质文化遗存包括渔船、渔具、渔服、渔饰、渔村的民居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包括捕捞和养殖方式方法、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文学和艺术等方面。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存中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涵盖内容比较多,如渔业组织和规范、造船习俗、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人生礼仪;渔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渔歌、渔谚、渔民号子,表现渔民生产生活的渔民画、剪纸艺术等。这些遗存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中国渔文化灿烂图卷。

宁波:渔文化就是人们在长久的渔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有形与无形的成果。在渔猎时代,长期捕捞实践使人们先后发明徒手抓鱼、木棍叉鱼或杖鱼、钓鱼、渔网捕鱼等渔法,制作出鱼叉、鱼钩、渔网、网坠等渔具,再由捕捞到贮藏、加工和养殖,以及随之产生的鱼崇拜、渔艺术等渔文化。这些遗产如今依旧发挥着作用,得到传承和发展,有的则经过变迁和转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生产生活。

Q

主持人:我国渔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当前为何有必要着重提出保护传承渔文化?

陈洁:目前,社会各方面对渔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充分,对渔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年8月,原农业部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启动了遗产地监测评估工作。截至年农业农村部已分6批认定了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已入选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来看,渔业系统及农渔复合系统仅有8个,占5.8%。年原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中,共上报项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涉及渔业的有13项,仅占3.2%。

目前,熟悉渔业生产、留存渔业生产生活记忆、传承渔文化技艺活动的基本上是中老年渔民,他们正随着渔业转型发展的进程而退出生产和老去。如不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地保护,对渔业历史的记忆很有可能在10至20年内消逝,渔文化将面临断裂失传的风险。

王颖: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渔文化的发展滋养了百姓、厚实了民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渔文化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称之为需要从“厚生”走向“润生”。“润生”就是要发挥渔文化的历史底蕴,贯通渔文化的历史和未来,用文化滋养渔民、提升渔业,真正实现渔文旅产业融合,成为讲好中国渔业故事、高水平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介质。

宁波:渔文化是人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人与自然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通过渔文化可以使人类对渔业动植物、渔业资源和环境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渔文化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渔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富有潜力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应用,成为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文化产品,保护、传承和应用好渔文化资源,可以使退捕渔民通过“活”起来的渔文化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李琴: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推进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长江流域渔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保护、传承和弘扬渔文化,对于凝聚文化共识、发展休闲渔业及乡村旅游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02我国渔文化保护工作和渔业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建议实施渔文化保护行动计划,编制渔文化遗存保护名录,推动渔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探索渔文化遗存活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Q

主持人: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一方面是“禁渔”,一方面是保护渔文化,两者是否矛盾?

陈洁:长江“十年禁渔”开启了长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也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渔文化的新契机。长江“十年禁渔”与保护渔文化并不矛盾,越是在禁渔退捕的地区,越是要强化渔文化保护传承。

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在广受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6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