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家企业在哪里?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研发”)经费.1亿元,从投入主体看,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8亿元,占比76.6%,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经费支出.8亿元,占比14.0%,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5亿元,占比7.7%。企业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体。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对家企业(截至年4月30日,A股全部上市企业家,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港股上市企业家、美股上市企业家,以及未上市但可提供经第三方审计年报的企业1家)研发投入情况进行梳理,鉴于家企业有两地、三地上市情况,去重处理后,合计家。
以企业年报中披露的注册地址作为主要依据,部分通过VIE架构的港股、美股上市企业,则以其披露的运营主体所在总部办公地址(Addressofprincipalexecutiveoffices)为准,家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如下:
广东省的上市企业最多,家,全国上市企业有超过1/6来自这个经济大省。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苏、上海、香港、山东、福建、四川和安徽。
全部家企业中,有家披露了研发投入情况,家没有。未披露的主要情况为:A股部分企业没有列出研发投入表;大部分金融行业的企业并不单独披露研发投入情况,而是以金融科技、风控投入等来描述;港股、美股,研发费用并非必须披露项,大部分企业把它计入“管理费用”,甚至有些企业会描述其当年研发投入增加值,但并不披露具体金额。
从研发投入披露情况看,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福建、四川、安徽、湖北,成为披露研发费用上市企业数量的前十。
企业研发投入哪省强?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统计单位,北京、广东两地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2亿元、.7亿元,与其他省份拉开倍数级差距。这两地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占企业整体披露的53.5%,超过一半。
注册地在北京的企业,年披露的研发投入金额约为第三名浙江的2.6倍。注册地在广东的企业,年披露的研发投入金额,比浙江、上海、江苏三地企业披露加起来还要多。
浙江、上海、江苏排名第三到第五名,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8亿元、.7亿元和.8亿元,它们之间的落差也不小。
落户在广东和北京的企业的数量是最多的,但数量并不是拉开差距的原因,真正拉开区域企业研发投入差距的是头部企业。
注册地在北京的上市企业中,年研发投入金额过亿的企业共有13家,其中9家为中央国有企业、4家为民营企业。它们的研发投入总和.6亿元,占北京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一半。
按企业所有制来统计,北京企业研发投入会更加直观,超过半数的研发投入来自中央国有企业(51%,亿元),其中中国建筑(.SH)、中国石油(.SH)、中国中铁(.SH)、中国交建(.SH)四家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亿元。
这意味着,它们中任何一家的研发投入金额,比四川省家上市企业披露的年度研发投入总和(.7亿元)还要高。包括四川在内,共有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上市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总和在亿元以下。
他们甚至以“一企之力”,超过了11个省(自治区)的全省年度研发投入。以统计部门统计的地区研发投入经费情况看,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的年度研发投入经费在亿元以下。
广东也有五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亿元,分别是华为、腾讯控股(.HK)、中兴通讯(.SZ)、美的集团(.SZ)和工业富联(.SH)。其中华为一家的投入就高达.93亿元,占广东企业研发投入将近四成(36%),比上海全部上市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总额还要高。
进击的企业
当然,以上数据更多的是体现各地企业的研发投入实力,并不意味着这些动辄以百亿、千亿计的资金全部投在了其注册所在地。
因此,各地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和统计部门披露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研发经费,有着不小的落差。
注册地在北京的家上市企业,年披露的研发投入合计高达.2亿元,一鼓作气将北京送到了第一的位置。然而,按照《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广东省以.9亿元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发投入的榜首;第二名是江苏,.9亿元;北京只排在了第三。
注册地位于广东的家上市企业和华为1家未上市企业,它们在年披露的研发投入合计.7亿元,比广东省的区域统计总和多出.8亿元。北京的数据更夸张,上市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比区域统计的数值高出近0亿元。
政府统计部门的研发经费统计范畴,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
而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除了企业注册地所在的总部,还有企业在全球各地的分企业、研究中心,以充分利用各地科研、人力、自然资源,寻求更好的发展。
从统计数据看,绝大部分省市的区域研发投入大于当地上市企业披露总和;仅有北京、广东、西藏、新疆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总和,超过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统计的区域研发投入。
以注册地在新疆的金风科技(.SZ)为例,该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为风机制造、风电服务、风电场投资与开发,目前在全球设有7家研发中心,分别位于中国北京、乌鲁木齐、无锡、盐城,美国芝加哥(Chicago),丹麦辛内鲁普(Hinnerup)和德国诺因基兴(Neunkirchen)。
且不说企业在地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仅是在研发投入这一点上,优秀企业的投入力度、对各地的辐射作用也可见一斑。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各地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为何对高科技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孜孜以求?答案不用多说。
填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沟壑
如果说,上市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情况,从一个指标维度上映射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实,那么,综合上市企业披露和各区域的研发投入统计情况,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趋势。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直辖市);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前面提到,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样,四大区域地方统计数值大于企业披露,并不意外。有意思的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地方研发投入,都约等于当地上市企业披露的4倍。
其中最典型的是宁夏和陕西,宁夏统计的区域研发投入大约是当地上市企业研发投入的22倍,陕西则接近7倍。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所。这一数量不少,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也占有一定优势,但企业仍然是当地研发投入的重要主体。
从目前可查的最新《陕西统计年鉴》,对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营收0万元以上)研发经费情况统计看,年研发经费支出为.80亿元,其中企业资金.74亿元、政府资金35.04亿元。
注册地在陕西的上市企业共有69家,披露了研发投入的仅有56家,合计91.6亿元。但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全省认定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家。它们都是陕西科研投入的重要力量。
依托陕西的高校科研资源,以华为、中航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都在陕西西安设立了研究所/研究中心。随着全社会创业孵化、创新环境越来越好;仅一年时间,年陕西省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
这些未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耕耘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为地区提供科创原动力。
再看宁夏。注册地在宁夏的上市企业仅16家,他们披露的研发投入合计2.7亿元。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年当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9.6亿元,其中企业研发经费达到4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8.8%。这要归功于当地家各类科技型企业,家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此外,通过深化部区会商、院地合作,宁夏先后与江苏、上海、山东等10个省市,中国工程院、江南大学等9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东西部科技合作的省市达到30个,合作的区外创新主体达到家。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掘当地资源,广开合作之门,也在加速当地研发发展。宁夏在“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0.99%增长到1.52%,年均增幅是全国同期增幅的1.6倍。
随着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些地区虽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但当地研究院所、高校的科研及人才资源,也成为它们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武汉、长沙、合肥、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城市,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各区域之间经济、研发发展不平衡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科技合作的推进,越来越多企业的生产、研发布局着眼全国、全球,必将逐渐填平产业发展的区域沟壑,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作者制图:唐家乐
数据处理:罗仙仙,唐家乐,王绍彧,郎雅欣,陈俞曦,刘艳爽,庞博,陈子河,孙纪开,吴由之
技术支持:陈晓龙,叶伟豪,肖杰,唐伟斌
编辑:黄金萍
12月10日,南方周末年度盛典将在深圳举行,并将首次举办科创大会,集结业界、学界翘楚,针对年度科创的发展趋势展开前沿对话。
会上,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将重磅发布《中国企业科创力观察报告》及“中国企业科创力排行榜()”。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