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为全面反映年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部会同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重点介绍年大气、淡水、海洋、土壤、自然生态、声环境、辐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与能源状况等内容。
一、大气环境
空气:全国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年平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3.5%,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北京优良天数比例为75.4%,同比上升9.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
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2%,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
汾渭平原1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0.6%,同比上升8.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7%。
酸雨:全国酸雨区面积约4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总体仍为硫酸型。
二、淡水环境
地表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4%,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2%,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监测的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Ⅲ类水质湖泊(水库)比例为76.8%,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5.4%,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贫营养占9.1%,中营养占61.8%,轻度富营养占23.6%,中度富营养占4.5%,重度富营养状态占0.9%。
地下水:自然资源部门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平原盆地、岩溶山区、丘陵山区基岩地下水监测点分别为、、个)中,Ⅰ~Ⅲ类水质监测点占13.6%,Ⅳ类占68.8%,Ⅴ类占17.6%;水利部门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以浅层地下水为主)中,Ⅰ~Ⅲ类水质监测点占22.7%,Ⅳ类占33.7%,Ⅴ类占43.6%,主要超标指标为锰、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个全年均达标,占94.5%。其中地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个,个全年均达标,占97.7%;地下水水源监测点位个,个全年均达标,占88.2%。
重点水利工程水体:三峡库区水质为优;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取水口水质为优,输水干线水质均为优良。
内陆渔业水域: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和总磷;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4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陆)水体中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
重点流域水生态:年我部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辽河等七大流域开展水生态状况调查监测试点工作。个断面(点位)评价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状况以中等—良好状态为主,优良状态断面(点位)占35.7%,中等状态占50.4%,较差及很差状态占14.0%。
三、海洋环境
管辖海域:夏季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8%,与年基本持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平方千米,比年增加平方千米。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海域: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优良(一类、二类)海水比例为77.4%,比年上升0.8个百分点;劣四类为9.4%,比年下降2.3百分点。
入海河流:监测的个入海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为67.9%,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5%。
四、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显示,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影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其中镉为首要污染物。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耕地质量:截至年底,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其中,一至三等、四至六等和七至十等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46.81%和21.95%。
水土流失: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08万平方千米,与年相比,减少2.61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47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61万平方千米。
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情况: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2万平方千米。根据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全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0.07万平方千米。
五、自然生态
年全国生态质量优和良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6.6%。
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竹林36类、灌丛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自然湿地30类;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岛、海湾、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农田、人工林、人工湿地、人工草地和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
中国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种。其中,动物界种,植物界种,细菌界种,色素界种,真菌界种,原生动物界种,病毒种。
全国已发现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国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总面积约98.34万平方千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总面积约10.66万平方千米。国家地质公园处,总面积约4.63万平方千米。国家海洋公园67处,总面积约0.万平方千米。
六、声环境
年,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昼间区域声环境监测,平均等效声级为54.0分贝,声环境质量总体达到二级。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平均等效声级为66.6分贝。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监测,昼间达标率为94.6%,夜间达标率为80.1%。
七、辐射环境
全国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相应限值。
八、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年,全国平均气温10.25℃,比常年偏高0.7℃,略低于年。全国平均降水量.8毫米,比常年偏多10.3%,比年偏多7.6%。
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3毫米,为年以来第三高。过去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40年来高位。—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
初步核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约1.0%,比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
自然灾害:年,我国气象灾害总体偏轻。其中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全国共出现37次暴雨过程,汛期雨区重叠度高;旱情比常年偏轻,台风生成和登陆偏少,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相对集中。
九、基础设施与能源
基础设施: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90亿立方米/日,污水处理总量.2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9.7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99.32%。
能源: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年增长2.2%。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0.6%,原油消费量增长3.3%,天然气消费量增长7.2%,电力消费量增长3.1%。
年,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
供稿: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