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部署。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深圳向海洋要“耕地”,打造“蓝色粮仓”。
9月27日,深圳举行4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项目”专家论证会。
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包振民、刘少军、陈松林三位院士,和海水养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渔业信息化和船舶设计建造等领域的八位专家组成论证会专家组。
与会专家听取了深圳对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共同探讨深圳发展深远海渔业产业工船养殖品种、建设内容、养殖方案等。
“渔业养殖航母”
助力深圳开辟“蓝色粮仓”
10万吨级的养殖工船,是什么概念?
有人将“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比喻成一个超大的浮动网箱,船体能深入普通养殖网箱无法到达的深海区,这极大拓展了深海养殖的空间范围。这种量级的养殖工船,可以说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大国重器”,堪称“渔业养殖航母”,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
今年5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交付运营。据公开报道,“国信1号”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实现年产吨高品质鱼类和吨的优质蛋白供给。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获悉,由于深圳气候温和,更适宜鱼类繁殖,因此深圳的养殖工船建成后,每艘船的年产量有望达到吨。
当天的论证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尔剑说,“深圳受制于土地空间约束和近海环境保护要求,深圳现代渔业必须坚持‘储近用远’原则,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大力发展深远海渔业。”
据介绍,深圳将在“国信1号”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针对南海海域主养品种,对深圳造“养殖工船”进行升级优化。
作为船体投资建设运营方,大百汇实业集团执行董事、华大海洋董事长徐军民介绍:“南海养殖以斑鱼为主,未来将会养殖一些高端的水产品。今年底4艘船将同时开工建设,建设周期在18个月。总投资约22.9亿元,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8亿元。”
谈及如此大手笔地投资建设,徐军民说,“我们更看好的是养殖工船未来的商业前景。”
深圳背靠粤港澳大湾区万人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水产品消费需求。目前,深圳水产品供应对外依存度在90%以上,发展深远海智能化工业化养殖,将保障深圳水产“菜篮子”供应,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水产蛋白,提升市民幸福度和获得感。同时,将助力深圳建设成为国际重要水产品集散、转运中心。
经过论证,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发展建设的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具备满足适养鱼种生长需求的全封闭式舱养系统,配置的养殖环境监控、集中自动投饲、舱壁自动清洗、船岸一体化管控等高效养殖作业装备,是开展深远海工业化养殖生产的有效途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晃认为,“深海养殖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鱼质的安全性,船体可以根据所养殖鱼类喜好,寻找适温水域、事宜流场,进行养殖。”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养殖工船游弋式生产特性,不仅可以躲避台风等恶劣天气,提高养殖安全性,还有利于实施全季节养殖模式,提升规模化养殖产能。
经过探讨,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是一个突破性、引领性的项目,方案可行、技术风险可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论证。
渔业高质量发展
助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远海养殖,是中国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创新方向,对拓展养殖新空间、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深圳来说,建设大型智慧化养殖工船是深圳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深远海养殖是契合深圳现代渔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部署。
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串联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成创新,是水产养殖、装备制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消费休闲等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有利于深圳发挥科技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优势,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成为引领我国海洋渔业进入深远海工业化生产时代的重要先锋力量。
深圳发展深远海养殖,与深圳产业链密切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认为,“深圳在人才储备集聚方面做得很好,深海工船养殖不仅是传统的渔业,它对海工装备、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也是现代海洋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圳恰恰具备了此方面条件,而深圳更可以以此为契机,壮大海洋经济产业,这对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很大助推作用。”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