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见习记者施文郁报道“坚持养海与用海并重,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优化渔业生产布局,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深耕高质量现代渔业,向国家现代海洋牧场先导区目标迈进。”今年1月23日,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介绍该县年的工作。
海洋兴则长海兴,海洋强则长海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长海县加速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深耕现代渔业,深入实施“渔业富县”战略,助推长海县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升级版。这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日前在长海县采访了解到的。
用海更要养海: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韧性十足
据了解,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海岛县、全国唯一海岛边境县,长海县素有“北黄海会客厅”“大连海上花园”之美誉。长海县海域广阔,在全国12个海岛县中居第三位,陆海比居第三位。海水养殖面积占全国12个海岛县的16%,排名第一;养殖产量排名第三;远洋捕捞产量占全国12个海岛县的28.4%。海水透明度高,水质优良,是鱼虾贝藻等温带海洋生物理想栖息场所,也是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长海县目前拥有海洋生物达多种,经济鱼类近百种,经济贝类二十余种,可食用藻类数十种,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享誉海内外。如果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那么海洋牧场就是渔业发展的基石。但是,大海的资源是有限的,用海更要养海。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经给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伤害,为了创新生态健康、环境友好、资源养护型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模式,保障人海和谐发展,一种新的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投放人工鱼礁为基础,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变了以往渔业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解决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引起的病害加剧等问题,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据专家介绍,没有人工鱼礁的海底就像沙漠或黄土高原,即使有海产品资源,因为没有栖息地,这些海产品也不会在这里停留。
长海县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自年以来,长海县获批了1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争取到国家补助资金2.亿元;获批2个市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争取补助资金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亿多元,涉及海域6万亩,营造了良好的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栖息场所,生物资源得到维护,资源量得到提高,产出率得到提升。
通过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经济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海洋资源的恢复达到了效果,大大增强了海洋牧场发展后劲,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升。“没建人工鱼礁前,我们公司亩的海区在年刚承包时每年产出也就在斤左右。这几年人工鱼礁建成后,鱼类、贝类和螃蟹明显增加,现在每年春秋两季能有5万斤,多时能达到8万斤。”长海县一家公司负责人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十四五’时期,长海县坚持渔业富县,深入实施渔业生产提升工程,以资源环境承载容量为基础,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陆海统筹、养海和用海并重,按照‘沿岸、远海通盘考虑,浅水、深水整体谋划,海面、海底多元统筹,养殖、休闲观光互促共进’的思路,科学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布局,统筹规划全县五个镇岛屿组团,推进近海渔业向离岸深远海发展。”长海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这样描述长海县的现代渔业蓝图。
据介绍,长海县在优化渔业生产布局方面,着力打造“一核四区一平台”。“一核”指獐子岛现代海洋牧场核心示范区。“四区”指海洋岛现代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区、大长山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广鹿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小长山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一平台”指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域的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的海洋牧场监测服务平台。
自育加引进:“两条腿”夯实海洋牧场建设基础
对渔业来说,优质的种苗是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短板怎么补?长海主动作为,下好先手棋:一方面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试验培育适合长海本地的新品种;另一方面从国外直接引进新品种,用“两条腿”来夯实海洋牧场建设基础。
“长海县渔业缺乏成熟的品种。近年来,我们在育种方面有进展,主要是引进培育了‘两鱼’、‘两贝’和‘两螺’。‘两鱼’是裸盖鱼和黄条鰤。裸盖鱼又叫银鳕、黑鳕、蓝鳕等,主要生活在靠近北极的北太平洋白令海、阿拉斯加等海域,栖息深度可至两千多米,是一种冷水底栖鱼类,主要市场在欧美国家,凭着细腻、白皙的肉质深受人们喜爱,是北美商业捕捞价值最高的鱼类之一,国内每公斤约元。现在我们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驯养繁育初步成功,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黄条鰤是一种海洋暖温性中上层掠食性鱼类,生长速度很快,通常在表层水温20℃~25℃以上时觅食活跃。现在已能在长海县实现网箱养殖。”长海县农业和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两贝’主要是引进的大西洋深水扇贝和风向标扇贝,通过杂交试验,解决长海县扇贝老化问题。目前试验效果不错,下一步要扩大试验规模。‘两螺’是香螺和脉红螺,这两种螺是长海县本地品种,原先主要是人工生长,现在对这两种螺种在人工育苗后进行底播试验,改变养殖方式,提升品种的品质。”
据介绍,作为长海县渔业代表性产品,海参的生态育苗规模每年都在箱以上,年培育稚参亿头,可以满足长海县底播海参80%的苗种需求,改变了过去以购买苗种为主的传统;投入一定水体培育的条斑紫菜苗种已经试养成功,每年养殖规模在亩左右,推广养殖亩;推广耐高温虾夷马粪海胆鱼排养殖,培育出“獐子岛红”、“海大金贝”、三倍体牡蛎和真海鞘等新品种,引进了风向标扇贝与虾夷扇贝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取得了成功;引进虹鳟鱼进行海上试养,长势良好。县里一家企业申报年皱纹盘鲍水产优势品种引进更新与改良项目,承担的辽宁省大连市贝类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贝类种质基地、贝类育种研发中心等项目已全面启动。
“今年一季度,长海县苗种生产喜人,立方水体的虾夷扇贝、鲍鱼苗种生产,立方水体的南美白对虾苗种生产等,都让长海在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进一步扩大恋礁性鱼类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实施好底播增殖技术规范实验区和底播增殖开发试验项目,推进国家和市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上述负责人说。
探索新模式:走向深蓝敢向深海要“粮仓”
近些年水产养殖行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中,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逐渐被淘汰。“加快渔业装备现代化,鼓励使用生态环保型人工鱼礁,加快淘汰小功率落后低效渔船,推广环保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方式,积极推动上海振华公司现代渔业装备合作项目。”年长海县《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表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获悉,事实上,长海县一直在探索发展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比如对浮筏养殖进行疏密减量,既节省苗种降低养殖密度,又能增产增效;对虾夷扇贝进行吊耳养殖试验;推广使用新研发的养殖网笼清洗机,降低网笼清洗的工作强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等。同时,完善健全综合立体养殖模式。“我们一直推广使用科学养殖新方法,加快推进参、鲍、鱼、藻等品种养殖规模化工程,逐步形成了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健康生态化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了由单一粗放型向综合集约型转变。”长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传统的浮筏、网箱和底播养殖方式因为病害多,因此政府鼓励支持企业采取环保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在控制现有的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减少经济效益较低品种的养殖规模,增加经济价值较高品种的养殖规模。例如在牡蛎养殖上,减少普通的太平洋牡蛎养殖规模,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三倍体牡蛎、金牡蛎的养殖规模。在藻类养殖上,减少裙带菜、海带的养殖,增加紫菜的养殖规模。
据介绍,在改善近海传统养殖的同时,长海县还积极探索远海深海养殖模式。2月25日,小长山岛镇人民政府与大连一家公司签约北黄海装备型海洋牧场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25亿元,海洋牧场海域使用面积亩,将购置海洋牧场智能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及水下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投喂系统等设备,建造三艘养殖工船,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和管理平台。项目扬弃传统养殖模式,实现了从近海到深远海、从普通网箱向大型装备跃升、从传统人工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能够在保护生态、涵养资源的同时,健康有序地发展海洋渔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产业模式。
同时,长海县还把目光瞄准国内深远海养殖的领先企业。年,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自主研制建造的全国首创深远海带转网装置的机械化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正式启动。“振渔1号”呈橄榄形,总长60米,型宽30米,养殖水体达10万立方米,主要由浮体结构、养殖框架、旋转机构三部分组成,可以将养殖区域向深海、远海延伸。“一方面解决了近岸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养殖海域空间不足、养殖装备抗风浪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通过具有专利的自动旋转鱼笼设计,攻克了长期困扰海上养殖业的海上附着物难题,节约养殖成本。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明确提出推动上海振华公司合作的原因。”长海县相关领导这样表示。
高质量发展:多产融合让渔业链条凸现叠加效应
当今渔业已从“以一产为主”向“三产融合发展”快速迈进。要发展高效现代渔业,就必须发展包括流通、加工、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据了解,年,长海全县已确权海域.2万亩,全县渔业产值75.6亿元,水产品产量55.9万吨,水产品加工业产值27.5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24.1亿元,其中休闲渔业产值6.5亿元。目前,全县拥有“长海海参”“长海鲍鱼”“长海虾夷扇贝”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长海水产品之所以能畅销全国,不仅得益于长海水产品的优良品质,更得益于水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年,长海县网上日均发货量近万单,全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除鲜销之外,长海县2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年加工能力7.2万吨,全县完成水产品加工产量12.6万吨,实现加工产值27.5亿元。原味鲍、淡干海参、盐渍海参、半壳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柱、栉孔扇贝柱、冰鲜海胆肉、即食海参等产品的销售网络不仅覆盖了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更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除精深加工外,长海渔业也搭上了旅游快车。水皆缥碧,游鱼可见,是长海各大海岛“农家乐”的真实写照。长海县的各种海产品能做出上百种不同风味的佳肴,让海鲜美味“跳”上游客的餐桌。
“时至今日,长海的渔业发展已掀开了新的一页。”长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辽宁省“十四五”时期明确了“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战略,大连市被赋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地位和期望,长海县更要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面向海洋、面向国际、深耕日韩、科技创新,奋力向海图强,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海洋,是长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统一安排部署,因地制宜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现代渔业,续写长海渔业发展的新篇章!”(本版图片均由大连市长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