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春天,是一派丰收和喜悦的景象。一大早,在河口区新户镇北部海域的海参养殖基地,打捞海参的“猛子”们早已穿戴潜水和捕捞设备扎入水中“作业”,将一网网软萌萌的海参捕捞上岸,工人们紧接着将海参过称、装车.....忙碌着迎接海上的春天。
刚上岸的海参个大肉肥,色泽亮丽,不时吐露着水珠,这让养殖户王立新乐开了花。“今年海参产量不错,大小合适,个头均匀,市场行情较好,每斤70元左右。”据悉,新户镇依托浅海滩涂资源优势,以海参等水产养殖为突破口,成功培育了“华春1号”刺参新品,同时规划建设水产品仓储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发展精深加工,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目前,新户镇海参养殖面积达5万亩,整个春季海参捕捞期将一直持续到6月,预计今年海参产量将达到吨,实现产值约2亿元。
素有“百鱼之乡”和“水族摇篮”美称的河口区,不仅有着海参养殖这一亮点产业,更是探索推广了“渔盐一体”、“渔光互补”、“参虾接力”及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形成对虾、海参、贝类三大强势产业,同时逐步形成水产品养殖全产业链,在全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中享有一席之地。
“河口区水产养殖真不错!”业内人士对河口区水产养殖有着一种欣喜的感触。而为了巩固这一“美誉”,河口区更是颇下一番功夫。为实现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河口区强化养殖过程管理,提升产出效益,积极推广“参虾接力”模式,引导养殖企业采用秋季投放大规格苗种,缩短海参养殖周期,规避夏季高温风险;同时,大力发展“渔光互补”,实现海参养殖与光伏发电双赢发展,逐步稳定海参池塘养殖面积在5万亩左右。
在贝类养殖方面,积极推广轮捕轮放护养模式,及时扩大黄河口文蛤、毛蚶、四角蛤蜊等优势经济贝类养殖面积,探索适宜河口浅海滩涂贝类养殖新模式,实行科学投苗、统一管护、有序采捕、订单销售,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是海洋渔业产业的底色,更是亮色。”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黄光明说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近年来,河口区抢抓建设“海洋强区”的重大机遇,把握生态可持续发展主线,以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和东营中心渔港为依托,以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示范区、样板区为目标,以“海生·河口”渔业精准科技对接为支撑,以工业理念谋划产业,紧紧围绕渔业产业品牌创建工作,着力在标准化、科技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好并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了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同时,坚持生态优先,调整养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建立了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全覆盖抽样检测,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为建立完善海洋渔业产业链,河口区海洋渔业部门还建设一批融合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于一体的“三位一体”渔业加工产业集群,聚集区内加工及上下游企业,引进先进加工工艺,发展有潜力企业产品和品牌,逐步提升渔业加工园区建设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打响了区域产业品牌。
截至目前,河口区正在积极推进四角蛤蜊、杂色蛤、泥螺等品种的净化及精深加工,坚持强链补链延链,依托东营中心渔港,重点实施东营昊华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加工建设,配套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我们将继续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和引进。做强做大水产品养殖,走依海富区、以海强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道路,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实现海洋与生态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陈凤和介绍道,争取三年内,引进高端加工企业2家以上,尽早实现水产品养殖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单一加工向多业融合转变。(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广寅通讯员曹楚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