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鱼到卖景中国最大淡水湖渔民开

01:25

新华社南昌1月15日电(记者万怡、郭强、程迪)农历小年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大小港湾内,一条条渔船静静停靠;穿行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乡,节假日来看湖、观鸟的游客,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乡里的61家农家乐。

捕了30多年鱼的渔民陈凡云忙里忙外地招待游客,“每逢节假日,我家农家乐的十多张饭桌就爆满,游客得等座吃饭。”陈凡云说,打鱼早就不是他家的主业,来观鸟、看湖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靠吃旅游饭去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这座鄱阳湖中的小岛上,人们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捕鱼要看年景,水多鱼才多,水少鱼也少,再加上铁船、渔网不断升级,鱼更是越打越少。”陈凡云说,岛上渔民这些年逐渐减少了捕鱼。

鄱湖农庄、佬俵鱼馆、驴友农家乐……穿行在南矶山乡南湖段,每隔几步就有一家农家乐。

夕阳下,停靠在鄱阳湖余干县康山大堤水域的渔船。新华社记者余刚摄

“如今,很多渔民已经从‘卖鱼’转向‘卖景’。”南矶山乡干部万辉说,这几年,乡镇组织渔民一批批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学习农家乐经营。岛上新修了道路、停车场、公厕等设施。为吸引游客,每年举办美食节、藜蒿节、观鸟节等活动。全村还有40多位渔民转型成为“鸟导”,专门带游客观鸟。

从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开始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渔民纷纷收起渔网。

“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芦,冬看鸟。”近日,记者驱车环鄱阳湖走访发现,一些渔民早已认识到竭泽而渔不可持续,不少地方和南矶山一样,依托鄱阳湖的湖光山色发展生态旅游。渔民从捕鱼卖鱼转而保护生态环境,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每天吃完早饭,江西鄱阳县白沙洲乡车门村56岁的渔民范秋旺和妻子到村外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上班,如今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朝八晚五的生活。

禁渔后,集中停靠在鄱阳湖长山岛水域的渔船。新华社记者余刚摄

“我在公园当水手,负责游客安全,妻子当保洁员,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有元收入,和过去打鱼差不多,但比打鱼快活!”范秋旺说。车门村村支书范华有介绍,依托附近的湿地公园和景区,如今村里共有七八十名渔民转产,成为水手、保洁员、保安、服务员等。

随着禁捕的实施,越来越多渔民和范秋旺一样,上岸后变身“上班族”,渔民的生活变得更稳定。

见到余干县康山乡渔民袁锦海时,一身保安装扮的他正在忠义文化园景区值班。“我在湖上捕鱼25年,过去一天能打五六百斤,现在最多一百斤,挣得越来越少。”袁锦海说,担心以后无鱼可打,年,他到景区找了份工作,如今月收入近元,还有五险一金。

保护好环境才有好生活,成为鄱阳湖沿线很多渔村的共识。记者在鄱阳湖畔走访发现,随着各地对渔业资源及水生生物保护的日益重视,湖区一些渔民不仅收起了渔网,还转而开始保护渔业资源。

禁渔后,余干县康山乡渔民袁灵华在自家门前收拾虾笼。新华社记者余刚摄

在长江和鄱阳湖交界处的江西湖口县,渔民张传国的渔船早已不再捕鱼,撒了半辈子的渔网也收了起来,如今的他是一名长江江豚巡护员。

“打了几十年鱼,现在我们在还‘生态债’!”前几年,张传国自愿报名成为湖口县江豚协巡队的队员,协巡队中多数人和他一样世代以捕鱼为生。“我们每周巡护不少于5航次,一旦发现偷捕、采砂、排污等行为,立即向渔政部门报告。”

“我们全县万亩水面,但渔政执法人员仅10人左右。”鄱阳县渔政局局长刘英才说,禁捕后,当地准备吸纳一批渔民成为巡护员,让捕鱼人变身护渔人,既弥补渔政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部分渔民就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3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