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博会引来众多客商和逛展市民。记者郑帅摄
一次次握手、一场场推介、一轮轮签约……渔博会进入第二天,展会上的合作与交流热潮持续升温。
步入第十四个年头,渔博会已不仅是这座城市迎接八方来客的盛会,更成为全国渔业从业者交流发展经验、对接发展成果的舞台。各地客商在这里展示首发新品,洽谈贸易投资,共叙合作机遇,奏响了一曲曲“美美与共”的共赢交响曲。
外来宾客福地寻“渔”
穿行展馆间,来自各地的渔业产品琳琅满目,南腔北调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今年渔业周吸引了13个省份的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对于不少客商来说,此次展会为他们创造了对接福州和福建市场的机会。
时隔5年,大北农集团再次亮相渔博会,此次“返场”与企业的新战略布局密切相关——将发展重点向福州转移。
这家总部在北京,并已在全国多个省份发展布局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于2月向福建农林大学捐赠1.6亿元,用于种业等的科技创新;渔博会首日,又以理事会成员身份参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揭牌,同35家企业、单位结成同盟。
“参加渔博会,是大北农以新身份在福州的一次正式亮相。”大北农华有水产项目负责人朱传忠博士告诉记者,接下来,大北农将在福州成立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现代水产养殖模式,在海洋种业资源开发推广、海洋高科技、海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着力,深度参与“海上福州”建设。
除了“返场”来客,首次参会的新朋友也希望借渔博会在福州觅得“良缘”。来自广东的碧涞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一。
展位上,企业带来了水产养殖恒温系统,工作人员陈海明翻开合作意向登记簿,记下的名字已写满了两页纸,其中进展快的企业即将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我们目前已在福州落地子公司,这次参会也希望进一步拓展福州、福建地区的客源。”陈海明说,一天半的时间里,来对接的意向企业、个人超50个,其中七成是福建地区的,收获颇丰。
本土企业广交新友
全国各地的企业到福州参会的同时,越来越多由福州人领衔或在福州成长起来的企业也借渔博会进一步“出圈”。
“受疫情影响,我们今年暂没有参加其他地区的展会,但家乡的渔博会肯定不能错过。”今年是有信公司中国区代表朱光明参加渔博会的第三年,他此次又带着公司招牌商品厄瓜多尔冷冻虾亮相。堪比活虾的鲜度,和更胜本土活虾的口感、个头,让这家来自南美洲的企业成为本次展会中的焦点。
“这两日,已有来自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的加工、销售企业表达合作意向,还有不少‘新面孔’出现。”朱光明介绍,眼下有信正计划布局电商销售领域,展会上,一家来自江苏的电商公司带着单品虾销售额超亿元的成绩前来洽谈,让朱光明眼前一亮。
“把友商聚起来是高合作成功率的关键。”朱光明表示,透过渔博会,企业不仅能和同行交流经验,还共同分享客源,这次不少友商带着他们的客户来企业展位对接,事半功倍。
同样颇有收获的还有设备型科技企业。在中科芯源展位上,中科芯源下属公司中科慧芯源有关负责人陈强向采购商介绍公司研发的水下陶瓷集鱼灯。
本届渔博会是中科芯源研发的海洋板块灯具的首秀。鱿鱼灯、秋刀鱼灯等设备琳琅满目。“远洋渔业灯具领域是一片蓝海,传统远洋捕鱼的集鱼灯、诱鱼灯所使用的金卤灯已无法满足现下需求,我们利用透明荧光陶瓷技术优势,在光衰、质量、节能方面均做了有效升级。”陈强一边向采购商展示实物效果,一边介绍道。
这次展会上,中科芯源收获颇丰。“渔业企业对优质灯具的需求越来越明显。”陈强表示,近两日,还有闽投、福港等企业前来洽谈。“若能达成长期合作,对整体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大有助力。”
携手合作共享机遇
渔博会上,有参展商千里赴会,寻觅“机缘”;有本土企业设展迎客,广结“良缘”。要想更好、更快“结缘”,项目是关键。
渔博会首日的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福州签约1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亿元,涵盖海洋工程、水产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船舶修造、文化旅游、水产购销、水产养殖等八大领域。
是什么吸引众多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答案是机遇。
紧抓“海上福州”等重大战略机遇,福州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在众多企业面前。
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福州和丰冷冻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携手建设福建海文铭水产品深加工项目(二期),投资额3亿元,发掘水产加工领域深层潜力。
发力海洋工程,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签约两个项目。其中,宏东智慧远洋渔业基地服务港项目拟投资50亿元,建设智能冷链仓储等,为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等企业和商户提供服务。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福州长乐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拟改建南进场路、新建北进场路等,改善长乐机场集疏运系统。
推进船舶修造,福州引进福建省中际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建造18艘远洋捕捞渔船及2艘海上运输船,可实现远洋渔获年产量4万吨。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梦想。渔业周·渔博会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梦想正在放飞。(记者林瑞琪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