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深远海,耕牧“新粮仓”,山东省深远海养殖取得重大突破。
6月14日,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日前,在距离青岛10多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海域,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深蓝一号”网箱中,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成功丰收。
据悉,此次成功收鱼,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取得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深远海养殖可复制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位于黄海冷水团海域,最大的特点为拥有底层冷水资源,温度常年保持在1℃以下,适宜三文鱼等高附加值冷水鱼的生长,让中纬度地带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成为可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01年,“深蓝1号”在试验区内成功养殖虹鳟,共收15万条成鱼,单鱼平均重量超4千克,品质超过欧盟出口标准,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
今年“深蓝1号”网箱共投放养殖大西洋鲑10万条,截至目前共收鱼条,个体重量在4公斤左右。
此次大西洋鲑养殖实施主体为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山东省属国企山东海洋集团联合山东万泽丰海洋开发集团、青岛海洋投资集团合资成立的试验区项目推进平台。
“这是我们成功收获的中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深蓝1号”是我国首座大型全潜式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网箱,是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重点项目,“此次成功大大激发了山东的渔业企业从近浅海走向深远海的信心和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由于地域和技术的限制,三文鱼等冷水鱼类在我国较温暖的海域存活,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多年寻找,科研人员在离岸百余海里的黄海中部洼地发现一处冷水团,底层海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以下,适宜三文鱼等高附加值冷水鱼生长,覆盖面积与山东省相当。
年7月,全球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网箱,在黄海冷水团海域正式投入使用。00年8月,经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批复,青岛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该试验区位于黄海冷水团区域,总面积.6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开启试点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探索在深远海养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深蓝1号”的带动下,近年来,山东省深远海养殖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到目前为止共交付使用各类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13台套,养殖水体约75万立方。
当前我国大规模养殖三文鱼依然面临种源“瓶颈”,良种更是受制于国外。“下一步我们将在苗种繁育,特别是陆海接力,从全链条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把深远海养殖打造成山东海洋渔业新的增长极,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郭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