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核算数据。数据显示,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47%。
与传统农业统计相比,此次核算在口径上实现了重要拓展与突破。
以往,农业统计口径集中在种养等生产环节,即我们所熟知的农林牧渔业。新口径则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都作为统计对象。也就是说,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风头正劲的新业态,都已纳入农业统计范畴。今后,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统计方式将成为常态。国家统计局将按年度开展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并向社会发布数据。
农业统计是反映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统计口径变化的背后,是行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革新,同时也释放着强烈的行业信号,代表着行业发展新方向。
核算数据显示,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0%,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则是其2.05倍,占比约16.47%。从细分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比46.8%、29.1%、24.1%。尽管一产的规模与占比仍呈压倒性优势,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带来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应,已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内涵、功能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在科技赋能下,一根竹子、一粒柚子、一朵蘑菇、一尾大黄鱼以乘数效应不断刷新附加值纪录。与此同时,乡村也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这里是都市人梦中的原乡,可以“望山看水忆乡愁”,也可以“养眼洗肺伸懒腰”。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正持续得以拓展,由此培育了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等多元业态,全面激活乡村多元价值。
囿于耕地稀缺等因素,我省称不上农业大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省一方面打特色牌,直击垂直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则坚持全产业链推进,在三产融合中,不断实现农业的更多可能性。早在年,我省便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的概念,并由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相关测算。目前,我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年,我省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等8大特色产业增加值,一产占比24.6%。这也就意味着,全产业链产值是一产的4.06倍(乡村物流、乡村旅游这两大特色产业为纯粹的第三产业,不纳入此项统计)。
农业统计更是风向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全产业链价值、推进农业三产融合,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业发展依然存在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目前还广泛存在着加工专用品种稀缺、科技含量不足、加工工艺与机械化装备匹配度不高、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等瓶颈问题。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是农业加工业突围的必由之路。
再说近年来几乎成为乡村振兴标配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则大多有其形无其魂,同质化泛滥,个性化稀缺,低端产品大行其道,中高端产品与服务少之又少,野蛮生长缺少规范,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能力有限。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基于乡土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产业形态打造出来的新兴业态,并在生产与生态、传统与现代、个性与规范之间实现高度协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把乡村打造成产业高地,激活乡村潜在的价值,是必然选择。而这还需要更多的政策与资源倾斜,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平台、全力加速科技攻关,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夯实基础,注入持续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