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锤炼队伍扶渔兴海担

  深夜穿梭在散发着腥味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只为第一时间完成水产品抽样;奔赴偏远渔村养殖基地,为一线养殖户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养殖难题;炎炎夏日里,精心组织策划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厦门渔民转产转业提供知识技能……在厦门“扶渔兴海”的道路上,总能看到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干部职工勤勉的身影。

  为锻造出一支过硬的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更好地担当起“扶渔兴海”重任,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通过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老带新工作惯例、争当业务能手鼓励机制等方式,积极在干部职工队伍中打造劳模文化,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贯穿日常工作,在团队中形成“人人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获省级“五一先锋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省级“金牌工人”、市级“劳模”等荣誉10余次。年,该所工程师林功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今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围绕中心业务工作,弘扬劳模精神,积极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推动多个业务战线实现提质增效。

  开出首张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

  “没有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证明,我们苗种没地方销售。”今年4月,翔安区一水产养殖场发出求助信号。原来,他们已培育好了对虾苗种,却得知辖区主管部门没有相关检测资质,苗种面临滞销风险。

  得知消息后,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主动承接业务。为最大程度减轻养殖户压力,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翔安该养殖场采样,经细致检测后,及时出具检测结果,为辖区渔业官方证明开具提供技术支持。这份官方证明就是厦门开具的首张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标志着厦门市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迈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一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坚持“亲眼看到、上手操作”原则。无论养殖产地有多偏远,技术人员都会主动上门亲手取样,并及时进行技术检测,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水产品检疫工作。

  用实际行动守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辛勤奔走。他们还通过对水生动物疫病传播的源头防控,有力推动水生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为减少养殖病害、保障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安全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不断精进技术。去年,洪江、刘丽丽、夏明共3名技术人员参加第二届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一名等优异成绩。

  牵线搭桥助销斤石斑鱼

  去年春节前,位于翔安大嶝街道的清坤工厂化水产养殖场负责人遇到难题——万余条品质上佳石斑鱼销售困难,高额水电、人力成本让其倍感压力。

  彼时,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陈登辉正在大嶝街道驻点,得知消息的他主动站了出来,一心扑到了解决石斑鱼销路的事情上。那些日子里,他亲自走访市场了解需求,一遍遍拨打电话。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养殖场联系上了批发商,最终达成斤石斑鱼交易,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专业技能为群众纾困解难,陈登辉的经历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效力一个缩影。怀揣渔业生产“真本事”,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主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才实学为渔业生产、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除派出勤勉耕耘基层的科技特派员外,每年的各类免费技术培训,也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为渔民开展的又一利好活动。这些培训把最新技术送到渔民“家门口”,着眼渔业生产的各个流程为渔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针对渔民生产过程中的薄弱项目开展系统的教学,为提高渔民综合素质、厦门渔业升级“添砖加瓦”。

  加班加点完成水产品质量检测

  4月12日20时许,夜幕下的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开始忙碌起来,新鲜渔获陆续运抵市场。当商户都忙着进货时,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也已在市场各处穿梭,只为抽取水产品检测所需的样本。一直忙碌到半夜,他们的抽样工作才告一段落。

  4月13日一早,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检测实验室,虽然前一天忙到了凌晨,技术人员依旧准时到岗,开始当天的检测工作。从样品前处理开始,到重金属、氯霉素、孔雀石绿等有毒有害项目的检测,技术人员认真细致地进行每个实验步骤。

  “有些项目通过快检技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有些则需要数天,如贝类微生物项目检测就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员林功师介绍,为能第一时间得到结果,他们基本都是加班加点进行检测工作。

  临近“五一”假期,适逢厦门伏季休渔正式开始,为保障节假日期间市民餐桌水产品质量安全,4月22日开始,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就开展了节前专项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为市民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特写

  “师徒帮带”助新人成长

  “注意试剂的添加顺序,把控好剂量。”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员林功师耐心地指导着徒弟,讲清讲细每处注意事项……在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不遗余力帮带新人已成为大家的习惯。带头人林功师踏实做事的风格,让工作室技术人员共同学习进步“蔚然成风”。

  培育一支检测精兵,离不开对业务本领的不断精进,“在比拼中强技术”。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在各大行业技能竞赛斩金夺银、频频获奖的背后,关键依靠的是“师带徒”优异制度发挥的强劲效能。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师带徒”工作为抓手,发挥“领头羊”精神,主动帮带业务新人,扎实打造了一套成效显著的新人培养制度。每个新人一开始都会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步入实验室、投入检测一线后,师傅针对各类常见问题,还会细心地教导新人了解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手把手演示好每个检测细节,助新人快速上手、快速成长。(海西晨报记者郭钦转陈起鸿通讯员陈荔榕)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7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