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吃放心鱼,他们决定这么干

编者按

从粮食到食物,一字之变,变的是经济腾飞中物阜民丰的柴米油盐。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不但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

这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守住“米袋子”,还要稳住“菜篮子”、供足“肉盘子。”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提大食物观,强调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大食物观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思远虑。解决吃饭问题,端牢中国饭碗,根本出路在科技。

从今日起,科技日报推出“大食物科技面面观”系列报道,呈现我国在增加食物供给方面的有益探索,保障大食物安全的科技力量。

“这是院士工作站的办公楼,今年5月份就可入驻使用。我们全力做好科研保障配套工作,让院士顺利开展淡水渔业育苗、育种的研究。”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建设单位广东诚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一集团”)董事长阳会军指着大门口正在建设的办公楼介绍。该院士工作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在广州市南沙区所设立的,是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年1月,我国以鱼类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在南沙开工,全面达产后预计年出苗亿尾。同年5月,诚一集团旗下子公司广州市诚一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入使用生产车间,现已出苗近6亿尾。

年1月,全国以鱼类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在广州南沙举行开工仪式。李夏同摄

种苗被誉为水产业的“芯片”。如今,在广东,以诚一集团为代表的水产种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良种养殖、绿色发展”的观念正深入人心,“中国水产种业硅谷”的格局正在形成。

良种养殖绿色发展

在一望无际的鱼塘边,一群牛正悠闲吃草。“这是生态养鱼的内容之一。”阳会军兴致勃勃地介绍,“不需要使用除草剂,既保证了鱼类安全,也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鱼。”

诚一集团的养殖地。

池塘养殖产量约占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2/3。如何科学养殖,助推渔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现在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让老百姓吃上优质又安全的鱼;二是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模式。此外,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及规模化养殖,这些都不能忽略。”从研究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科研人员到“下海”养鱼,阳会军提出“科技绿色养鱼”概念。从年开始,他开始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池塘的有害生物之一锚头蚤,喜盯在鱼体上,容易使鱼产生败血症。“最严重时一天死4、5千斤鱼,用药也难以控制。后来我们在每亩鱼塘中放进-条黄骨鱼专吃锚头蚤幼虫,这样就解决了难题。”阳会军说,“看似简单的处理方法,背后却是大量的研究,哪种鱼更合适,需要放多少量,都包含着科学原理。”

生态防控“1+6”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

经多年探索,阳会军不仅在全国首创三级养殖模式,建立起生态防控“1+6”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且开发出大规模的智能投料系统和智慧渔业管理系统、水产饲料营养,形成“良种+良养+良销”的渔业科技创新产业链,实现了种苗到成鱼的生产闭环,确保质量安全。

建立以鱼类为主的南繁基地

广州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珠江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发展渔业的天然条件优势。南沙区农业、渔业产值均连续两年位居广州市第一。当刘少军来到此时,他立刻被吸引住了。

“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是刘少军一直以来的目标与心愿,他在淡水鱼育种技术深耕了30多年,带领科研团队突破鱼类远缘杂交生殖难关,创建了一批宝贵的新型四倍体和二倍体鱼品系。他说:“诚一集团有近亩养殖面积,为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后续开展鱼类良种良养良销一体化系统建设的良好合作伙伴。”

年8月,刘少军毅然把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落户南沙,在此之前,双方已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养殖鲫鱼时,我们发现鲫鱼鱼种缺乏,且市场常见的鲫鱼品种也容易出现病害,希望能培育出抗病能力强的鲫鱼品种。于是我们引入刘少军院士培育的合方鲫进行养殖,由此开始了深度合作。”阳会军说。

虽然全国60%淡水鱼苗来自广东,但有感于广东渔业科研水平不高,种质资源较差、较小、较散,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良种数目不多、生态育种技术缺乏的瓶颈,刘少军和阳会军都希望打造一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提高育种技术。“不仅仅是育苗,还要育种。”阳会军特别谈到,“也希望通过平台引入更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形成水产种业人才高地。”

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应运而生。“良种良养是渔业的核心。”刘少军表示,目前水产良种选育不只局限于高产,选育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衡的优良性状新品种,是当下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主攻方向。

推动引领渔业产业“科技化”

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以国家水产种业南繁为重点,总投资逾8亿元,将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草鱼、鲫鱼、鳊鱼等淡水鱼种质资源创制和保存,培育具有高效、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孵化水产苗种亿尾,达产年收入7亿元,推广养殖面积万亩,农户可年新增收入20亿元。

开春后,鱼苗大规模换塘。

“目前生产的鱼苗有抗病草鱼、合方鲫2号、杂交鳊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四个新品种,主要用于育繁推一体化养殖示范。”阳会军透露,今年6月左右,还将建设完成另一个育种生产车间和两个孵化车间,另计划到西江上游寻找合适的亲本培育基地。

广东不仅是全国第一水产养殖大省,还是全国最大的水产种苗产区和“南苗北运”基地。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发布,广东省连续保持中国第一水产大省位置,水产品总产量、水产养殖产量全国第一。如南沙,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近11万亩,约占广州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一,区内出品的“南沙青蟹”“诚一鲜鲩”等特色水产品已成为珠三角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

“育种中心所在的渔业产业园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水产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王青峰表示,南沙重点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人才优势明显,科研力量雄厚,推动引领渔业产业“科技化”。

“相对于过去单纯的‘粮食观’,‘大食物观’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食品。更重要的是,‘大食物观’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持,这有助于确保食品安全。”阳会军的心愿是,通过现代技术推动水产养殖进步,让中国人吃上更多、更好、更安全的水产品。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6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