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从花都区了解到,年,花都区获评“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称号,水产养殖量7.万吨,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十亿大关,达到14.亿元。
近年来,花都区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渔业发展现状,以全力创建现代渔业产业园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技兴渔”新路子,推动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进水产养殖实现生产自动化、技术创新化、设施现代化,助推现代渔业发展“加速跑”。
打响“花都鱼苗”品牌
数据显示,每年白云机场鱼苗货运中有40%来自“花都鱼苗”。年,五龙岗黄颡鱼、福源沙河甲鱼分别获评广东水产种业名优品种、特色品种。
相关负责人表示,花都区持续打响“花都鱼苗”品牌,靠的是智能化选育优质种苗。花都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大湾区鱼苗产业运营中心等优质种苗繁育与新品种培育基地建设,推广基地“智能信息+绿色生物+高效工程”集成技术,打造水产种业基地示范样板。
同时,花都区积极探索推广人工智能“芯片鱼”技术,实现产地、养殖户、用药检测报告等信息的追根溯源,并推进流水式智能控温控速孵化系统的运用,营造适合鱼卵孵化的养殖环境,实现特定鱼苗孵化成活率提高50%以上。在日常工作中,花都区加强鱼苗养殖水抽检和治理,强化疫病检验检疫力度,严厉打击违禁药物、投入品使用,全面提高鱼苗质量。
水产鱼苗智能孵化系统
打造“四位一体”水产养殖体系
花都区致力于打造数字渔业展示服务平台,加快集成融合养殖生产、流通服务、质量监管、科技服务等内容,强化数字农业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在水产养殖场建立智能增氧、水质在线监测、鱼病远程诊断、质量追溯“四位一体”水产养殖体系,花都区实现了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等智能管理,培育优质高产农产品。
如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运用水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监控、自动投料、种鱼定向追踪等数字信息技术,借助传感器可实时远程查看水质数据,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和减少因水质等变化导致的死鱼现象。采用新技术后,养殖场平均降低电费约9%,节省饲料成本约6%,死亡率同比减少约10%。
养殖场水质智能监控系统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花都区积极探索推广“淡水鱼咸化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等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亩产量相比传统养殖技术提高6-7倍,有效增加高品质鱼养殖规模,实现高效集约养殖。
目前,已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7处。强化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循环流水槽养殖设施6套34条、工厂化陆基养殖设施面积平方米、陆基养殖池70个。全面推进鱼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截至目前,全区标准化鱼塘改造余亩,鱼塘养殖水排查整治率达%。
除此之外,花都区深化产研学融合,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花都区主动对接农业研究院、科研学校等技术力量,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病害防治、品种繁育、智能应用等的技术攻关合作项目,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晓宜通讯员:花农宣、潘思慧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通讯员:花农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