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杰,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渔业经济、涉海产业管理
韩立民,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经济、区域经济
张莹,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来源:中国渔业经济年第1期第39卷
摘要
深远海养殖是拓展“蓝色粮仓”生产空间、改善海洋资源环境、优化水产品供给结构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深远海养殖相关研究进展,针对现阶段我国水产品需求,阐释“深远海养殖”的基本概念,介绍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情况,分析深远海养殖技术依赖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环境友好性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特征以及在抵抗自然风险、技术体系、远程管理、政策支持及产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弱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重视顶层规划设计与管理、制定深远海养殖补助制度、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创新深远海养殖管理模式、打造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建立健全深远海养殖金融支撑体系、规划建立深远海养殖试验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政策建议。
一、引言
海水养殖是人类主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方式。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左右。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约为2.07×t,占水产养殖产量的40.70%,海水养殖产品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供给优质蛋白等方面作用突出,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养殖密度过大、病害频发和近海环境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开拓新的养殖空间。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鱼、虾、蟹等海产品尤其是“名、特、优、新”水产品种的需求快速增加,与我国以贝类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高价值鱼类海产品大量依赖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6.27×t,同比增长19.9%,其中进口的名贵海水鱼类所占比重较大。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生鲜冷链海产品进口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进口数量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我国赢得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新机遇,从而满足国内居民对高价值海水鱼类产品的需求。海水养殖由近浅海向深远海拓展,有利于促进海洋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同时也成为缓解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压力、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1号)《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1号)的颁布实施,深远海养殖日渐成为社会和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