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海洋经济潮头正劲助力海岛发展驶入

图为养殖工人进行牡蛎播苗作业。 杨毅 摄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辽宁大连:海洋经济潮头正劲助力海岛发展驶入共富“快车道”

中新网大连7月8日电题:辽宁大连:海洋经济潮头正劲助力海岛发展驶入共富“快车道”

记者杨毅

翻开中国地图,黄海北部的长山群岛,连同衍生出的个海岛,宛如珍珠一样镶嵌在辽东半岛深处,这里正是中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长海县。地处黄海北部的长海县海域有着多种鱼虾贝藻等温带海洋生物在此栖息生长,让这里成为“天然鱼仓”。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长海县积极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努力深耕现代渔业,着力培育“蓝色”新动能”。盛夏时节,山海苍翠,记者实地探访大连长海县,感受海洋经济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图为养殖工人进行牡蛎播苗作业。 杨毅摄

图为养殖工人进行牡蛎播苗作业。 杨毅摄

挺进深蓝——海洋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轰隆隆......”伴随马达阵阵轰鸣声,一条条渔船从港内出发,渔民们驾船在海面上穿梭作业。眼下,正是海胆上市和生蚝浮阀养殖的关键期,海上生产正是“播苗丰收两相忙”。

在长海县小长山岛镇回龙村,村民于培勇和工人们正将一串串附着在扇贝壳上的生蚝苗穿在养殖绳上。只见工人们将一个个扇贝壳打出一个孔,再将每根绳上夹上二十多片扇贝壳,不一会,这一根根扇贝绳就会被放入海水中,在长海优质的海洋环境中,只需要1年时间,生蚝就可以长成。

“别看现在这些三倍体生蚝苗才小米粒般的大小,一年以后单个生蚝的重量可达2两以上,这一条绳上产出的生蚝就能有20多斤。”于培勇对记者说。

于培勇所说的三倍体生蚝是由优良四倍体生蚝和传统的二倍体生蚝杂交而来。“跟咱们传统养殖的二倍体生蚝相比,这种三倍体苗生长速度更快,成苗差不多跟手掌一般大。”于培勇说。

图为海上养殖区内阡陌纵横。 杨毅摄

图为养殖工人进行采捕作业。 杨毅摄

得益于优质的苗种,于培勇的生蚝养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现在村里家家户户一年都能有40万元左右的毛利润,大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于培勇说。

由浅海到深海,由打渔捕捞到海上“造田”。近年来,长海县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发展苗种产业,引进新品种,实现了渔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兴海——海洋牧场建设韧性十足

在长海的海面上,海上养殖区内阡陌纵横,浮筏和网箱排列整齐,一眼望不到头。

向海图强,离不开科技支撑。这些密密麻麻的网箱就是近年长海县在海洋牧场中应用的智能化深海鱼类生态养殖网。它们距离岸边足有10公里远,最大的周长近百米、深十几米,在有着上万立方米水体的圆柱形生态围网里,近百吨的黄条鰤、黄花鱼、黑鱼等鱼类自由自在地生长。

“别看鱼这么多,日常只要3-4名工人即可完成自动投喂、水下检测、成鱼回收等全部操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装有各种检测设备的浮动装置,它们可以把水温、水深、水质、流速各种细微的变化,进行实时云数据采集,同步传送到岸上的监测中心,做到海洋牧场足不出户的可视化。

科技发展的助力既保护海洋环境,又可以科学地指导海洋牧场生产。据统计,目前长海县共有1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海域面积达到19万亩。年各种经济作物产值达到了56.6亿元,海洋牧场不仅为海洋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栖息场所,也让万亩碧海变身“蓝色粮仓”,惠及岛内数万渔民。

蓝色金融——为海洋经济发展添动力

沿着长山大桥一路向南行径,海天一色的美景尽收眼底。在小长山岛海域,当地养殖的马粪海胆即将迎来收获,海风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估计今年能收获1万多斤的海胆。”这几天,在长海县小长山岛镇,王锦和工人们正在自家的养殖海域忙碌着。

王锦是大长山岛镇小泡子村的养殖户,原来主要以养殖海参为主,年转型养殖马粪海胆。近几年,马粪海胆因其口感甜润,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欢迎。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8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