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夜晚,约上三五好友撸串,除了啤酒小龙虾,怎能少得了鱿鱼须;年夜饭的餐桌上,孩子们张大眼睛,等着爸爸端上一盘精心烧制的鱿鱼大烤;上海的一家小笼包店,店家新推出的黑色包子色泽诱人,原来使用了可食用的鱿鱼汁儿……
鱿鱼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运输鱿鱼的船只近期起航。他们要去到南半球的秘鲁、阿根廷外海的捕捞点,把捕捞的鱿鱼运回来。茫茫大海,鱿鱼会出现在哪儿?这离不开上海海洋大学三代“鱿鱼教授”的努力。
图说:捕捞上船的鱿鱼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下同)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记者走访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教授。他在全球首创“鱿鱼渔情评估报告”,自新千年起,这份每年在全国渔业相关会议上发布的“鱿鱼预报”,成了各大远洋渔业企业眼中,与天气预报一样重要的,制定科学捕捞计划的重要依据。
从无到有将鱿鱼带到百姓餐桌
了解中国远洋渔业的人,都听说过“中国鱿钓之父”王尧耕。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捕捞压力过大的问题,多数群众渔业和国营渔业企业举步维艰。中国的渔业该往哪儿走?王尧耕决心探索一条出路。年,通过中苏(俄)渔业谈判,苏联表示愿意给我方吨日本海苏管水域太平洋褶柔鱼配额,王尧耕积极响应并承担该项任务。当年8月,王尧耕和团队搭乘“浦苓”号出海开展渔场探索工作。
图说:年8月11日-王尧耕教授在捕鱼船上开展科研工作
茫茫大海,一叶孤舟找到鱿鱼群谈何容易?王尧耕根据多年经验,判断中上层海洋鱼类的渔场应该有某种共性。于是,他凭借船上唯一能接收的气象传真“海况”图,比对文献资料寻找渔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多月艰苦的渔场探捕中,团队终于找到可以作业的渔场。王尧耕信心倍增,他一边发动大家摸索如何调整鱿钓灯具和集鱼灯灯光以提高捕捞产量,一边又思考如何将鱿鱼渔业产业化推广……
图说:20世纪末王尧耕教授等开发的日本海鱿鱼钓研究项目为国家每年创造10多亿的产值
两年后,王尧耕指导的四条鱿钓船在日本海作业中取得骄人成绩,各条船均实现盈利,其中一条更是在当年就收回投资成本。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不少渔业公司纷纷前来取经。王尧耕来者不拒,和团队一块儿给予耐心指导。不久,一个可以在日本海生产作业的中国鱿钓船队雏形初现。年,这支鱿钓船队获得了可喜收获,我国的海洋捕捞也重新焕发生机。
30载春秋为远洋渔业做重要贡献
到年,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历经了30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强的远洋鱿钓渔业国家,为我国远洋渔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远洋鱿钓渔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支柱产业,目前作业渔船和捕捞产量分别占总量的约1/3和1/4。”陈新军介绍。
图说:陈新军教授在北太平洋鱿钓渔场
目前,全球海洋中头足类渔业资源的储量在万吨至1亿吨之间,每年的捕捞量约万吨,其中鱿鱼占70%。作为一年生鱼类,鱿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中间层,捕捞量过低是一种浪费,过高则会造成食物链的不平衡。捕捞鱿鱼,可谓是“空手套白狼”的活。拥有十条触足的鱿鱼可是个贪吃的家伙儿,在漆黑的夜晚,放下钩子,打开水下灯,它就会来个“饿虎扑食”——自己抱住了钓钩,再也挣脱不了。“当然,我们白天也会作业,但鱿鱼是昼夜垂直移动的,日间作业会将钓钩放得更深一些,效率也不如晚上。”陈新军补充说。
图说:采集鱿鱼幼鱼样本
他还记得,曾经有好几家远洋企业无功而返,向他求助:能不能对鱿鱼出没情况有个预估,让我们能“知己知彼”?这些来自渔业第一线的需求,促成了预报这一高精尖技术的生成。
鱿鱼预报是门大学问,本着“人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陈新军及其团队开发了大洋性鱿鱼新渔场发现与资源认知新技术,在全球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占现有世界鱿鱼渔场的三分之一。同时团队完成了全球9个海域30年鱿鱼资源调查分布图,创建了鱿鱼栖息地模型和鱿鱼资源分布预测图。“我们自主开发集多功能的鱿鱼渔情近实时预报系统为鱿钓船及时到达、精准捕捞提供信息支撑。”陈新军表示。
近年来,“鱿鱼预报”准确率普遍超过80%,一举扭转了从前“无头苍蝇”式的捕鱼方式,不仅成为国内渔业企业的重要参考,连海外的渔业加工业都可能随之产生波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创新发展期待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陈新军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农业部公海渔业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近50项。在农业部渔业局和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先后组织实施了北太平洋、新西兰、西南大西洋、秘鲁外海和印度洋西北海域等鱿鱼类资源的开发,对其资源分布、中心渔场形成机制、海洋环境条件与资源渔场影响和钓捕技术等开展攻关,获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为我国在国际公海海域获取更多的海洋生物资源和优质水产品在科技上做出保障。
图说:夜晚作业的鱿钓船只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陈新军和团队也正将这项技术运用于鱿鱼预报,通过建立大数据模型,获取更准确的预测。“原来诱捕鱿鱼的水下灯耗能较大,也存在污染问题,我们考虑改善为节能环保的灯具。”陈新军告诉记者。
目前,有关鱿鱼捕捞的相关区域性组织正在建立,作为负责任的远洋鱿钓捕捞强国,中国的加入势在必行。近年来,陈新军带领的团队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履约任务。他们执行渔捞日志和港口取样计划、分析汇总远洋渔业数据、定期参加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科学与法律磋商谈判、参与相关全球性组织会议等,全面支持我国参与国际远洋渔业治理,维护我国合法远洋渔业权益。“作为一个海洋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新技术,拿得出数据,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渔业企业,才能在海洋科学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陈新军表示。在他的带领下,履约团队成员运用科学武器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我国海洋权益,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陈新军及团队研发的鱿钓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所有50多家远洋鱿钓企业、多艘鱿钓船,自年始,我国远洋鱿钓产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
图说:在秘鲁渔场作业
展望未来,陈新军表示将继续“科学找鱼”,增强鱿鱼资源认知能力,进一步深入掌握鱿鱼生活史过程,不断努力开发新渔场,为国家蓝色粮仓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要通过遥感等技术,进行精细化预测,结合集鱼灯优化等手段,增强鱿鱼资源开发能力,进一步实现“高效捕鱼”。“我们要开展更加精准的资源评估与预测,并以此为基础发布国际鱿鱼指数,掌握鱿钓行业的优势话语权,在世界鱿钓渔业发展中体现我们的大国担当。”陈新军如是说。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