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数说四川70多年来四川农林牧渔

封面新闻记者熊英英

7月6日,四川统计局发布“建党百年数说四川”系列之四,对四川“三农”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数据显示,从18.7亿元到.4亿元,经过70多年的发展,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年增长了.9倍;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2.5倍;粮食总产量重上亿斤(.4万吨)台阶,居全国第9位。

农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日益壮大,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农业经济总量阶梯式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有18.7亿元,经过70多年的发展,到年达到.4亿元,比年增长了.9倍。从发展阶段看,前30年发展较慢,总产值年均增长3.0%;后40年加快发展,年均增长4.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年突破亿元,年突破亿元,年突破0亿元大关,并分别在年、年、年、年、年、年和年站上亿元、亿元、亿元、0亿元、亿元、0亿元、亿元平台。

农业经济内部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比为84.8%,畜牧业和林业产值分别仅占12.9%、2.3%,渔业产值占比极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直接需求减少,对动物蛋白质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畜牧业、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农业产值占比明显下降。到年,全省农业产值占比降至51.0%,比年下降了33.8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比提高至39.2%,提高了26.3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占比分别达到4.1%、3.1%和2.5%。

农林牧渔业生产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由供应不足到供求总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四川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保持在1亿亩左右;同时狠抓粮食生产政策、科技、资金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落地,广泛开展粮食优质高产创建,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确保了口粮绝对安全。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9万亩,居全国第7位;粮食单产水平由年的.8公斤/亩提高至年的.5公斤/亩,提高了2.5倍;粮食总产量重上亿斤(.4万吨)台阶,居全国第9位。

特色经济作物蓬勃发展。四川因地制宜,着力发展川油、川菜、川果、川茶、川药、川桑等优势产业,促进了四川特色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菜篮子”日益丰富。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9%,比年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棉花、糖料等不适宜在四川种植的作物播种面积逐渐缩小,油料、蔬菜、茶叶、水果、中草药材等效益比较高的品种,种植范围、面积连续扩大,产量大幅增长。年全省油料产量.9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突破万吨(.2万吨)大关,油菜籽生产第一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蔬菜和食用菌产量.4万吨,水果产量.6万吨,茶叶产量34.4万吨,品种日益丰富。

林草生态保护开创新局面。绿化全川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由年的12%提高到年的40.03%,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底,四川林地面积3.7亿亩,居全国第3位;森林面积2.92亿亩,居全国第4位;森林蓄积19.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林草保护体系加快构建。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世界遗产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个。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1种。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年,全省生产商品材万立方米、大径竹1.7亿根、人造板万立方米、木竹地板万平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万吨。通过大力发展竹产业,竹材产量增长,带动企业转型发展,非木质纤维板、刨花板、竹地板产量同比增长71%、%、61%。

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生猪大省地位稳固。四川是生猪调出大省,拥有60多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出栏稳居全国第1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四川高度重视生猪生产恢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猪生产快速恢复。年全省生猪出栏.4万头,保持全国第一;生猪存栏.4万头,位居全国第二。草食牲畜潜力释放,年,全省牛出栏.4万头,羊出栏.1万只,比年[2]年均分别增长6.5%和5.6%。家禽生产能力提高,年,全省家禽出栏7.7亿只,是年[3]的8.6倍,年均增长6.6%。主要畜产品丰富多样,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万吨,猪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年的%下降至年的76.8%,禽、兔及其他肉类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23.2%。年全省奶类产量68.0万吨,比年增加64.7万吨,年均增长4.4%。

渔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渔业资源丰富。四川水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河流千余条,全省总水面达万亩,可养殖水面约万亩,另有宜渔稻田1万亩。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品种繁多的鱼类资源,全省有鱼类余种。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万吨,比年增加.2万吨,比年增加.3万吨,年均增长9.9%。水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水产品养殖只有草鱼、鲢、鲤等少数品种,到年,全省水产养殖品种已发展到40多个,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等。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比年[5]增加.6元,增长倍,年均增长9.1%。分阶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全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年全省农民收入67.5元,年.1元,年均增长3.1%;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2.2%,年突破0元大关,年突破元大关,年突破0元大关,年突破万元大关。

四川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发展历程。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3:1,年扩大至2.66:1;改革开放农村先行一步,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4:1;随着城镇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拉大,年达到峰值(3.48:1);年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统筹城乡、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四川农民增收持续保持“两个高于”(即高于全国平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良好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缩小,至年缩小至2.40:1。

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改革开放前,四川农民收入为经营性收入唱“独角戏”。改革开发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各项惠农富农补贴相继出台,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四项收入齐头并进,形成了“大合唱”的良好局面。随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提高,经营净收入占比下降。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年四川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由解决温饱向注重生活品质转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0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