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07万吨!农业大市描绘加快发展泰汶画卷
年,我市农业发展阔步前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亿元,一产增加值.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分别比年增长16.6%、11.4%、47.7%。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总产量达到.07万吨,创历史新高。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年我市投入“真金白银”推动农业生产。据了解,我市拥有耕地面积万亩。去年以来,全市共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9亿元,农机购置补贴万元,“十统一”以奖代补资金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万元。
我市高标准推进粮食供给和农业机械化进程。年,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达到28.4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建成“中国好粮油”示范县1家、示范企业3家。我市高标准创建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粮种示范基地,建立亩攻关区、3万亩示范区和30万亩辐射区,实现了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为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市注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通过这项工作,我市机收、机播、秸秆还田率基本达到%。肥城市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5%,建成全国首个农机装备云展厅,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个、全省“两全两高”全程机械化示范县3个。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泰安召开,肯定了泰安经验。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我市累计投资44.9亿元,实施项目个,建成了高标准农田.6万亩,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生产路畅通”标准,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为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我市还着力健全“建管护一体化”机制,高标准完成8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改建水源工程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万亩。在农田精准化管理方面,我市重点加强病虫草害统防统治,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线上线下”专业技术指导服务,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产量增长40%。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我市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高产、高效新品种。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审,29个通过省审,建成国家级及省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4处,小麦品种“泰科麦33”成为全省首个优质麦突破公斤的小麦新品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7%。
此外,我市着力优化品牌,加快推进特色种质资源发展,培育生产更多优质产品,打造农业品牌和市场优势。比如新泰惠美农牧发展优质百合3万余亩,年产值2.6亿元,食用百合被列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指定供应农产品。泰安正太科技培育的西甜瓜种,占据国内70%的市场销售份额,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创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在示范推广方面,我市推动种业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了以万丰种业、祥云种业等为代表的生产经营粮食作物和瓜菜作物两大优势种子产业体系,加快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目前,全市持证种企达到54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粮改饲”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全力推动这项工作开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粮改饲”全地域覆盖。
据了解,我市畜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重点畜牧龙头企业达到家、畜牧合作社家。我市大力打造现代畜牧园区,东平汉世伟、宁阳温氏等一批畜牧产业园投产运营,新泰益客食品产业园,年销售收入70亿元、利润5.6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成为江北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畜禽食品工业园区。我市还着力加强生猪养殖规模,去年全市生猪存栏97.76万头,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位居全省前列。在奶业富民工程中,我市在全国首创牛奶价格指数保险,经验在全省推广。同时,我市坚决守好疫病防控底线,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郑凯通讯员:鲁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