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得民特种养殖公司通过引入“跑道养鱼”技术,实现传统养鱼模式向高智能养鱼模式的转变,既促进渔业增收,又减少水产养殖污染,为生态增绿。
在得民特种养殖公司生产基地,数条25×5米的“跑道”在水面上格外引人注目。与传统鱼塘不一样的是,状如“跑道”的流水槽通过增氧设备的助推,水槽内的水流快速循环,几千条鮰鱼在水里“奔跑”,而“跑道”以外的塘面则水波不兴。
基地负责人徐麒麟告诉记者,往年一到收获季至少要请20多个工人,穿水裤下鱼塘拉网、捕鱼。如今,百亩池塘鱼产量可达到50万斤左右,但只需3个人就能够轻松管理、收获。
“跑道养鱼”是一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方式,全称为“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或“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这种模式依靠流道、排污设施、增氧设施、投喂设施,组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尾水零排放,养殖密度和品质“双提升”。
据武汉市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杨武华介绍,相比传统养殖,“跑道养鱼”模式技术含量和市场收益都很高,每一立方水可实现约斤以上的产出,亩产量是传统鱼塘的15倍以上,而且“跑道”模式养出来的鱼,口感更好。
传统的鱼塘养殖,鱼在夏季晚上容易处于缺氧状态,而采用池塘流道循环水养殖的新技术,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跑道”底部装有铁丝网,在流道内加装瓦的大功率“增氧推水”装置,推动水流与增氧,鱼的生长环境也就更好了。
漫步养殖基地,记者注意到水塘边立着一个铁盒子,上面写着“物联网测控仪”几个大字,“跑道养鱼”在管理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的秘密就在这态测控仪上。技术人员通过监控系统,能够全方位地看到整个基地养殖区域,连鱼儿争食的画面也看得一清二楚,哪个鱼塘需要增加投食,哪个增氧泵需要开启,鱼塘的气温、水温及鱼苗营养变化数据,都一目了然。当数据连接到手机,通过水产物联网设施动动手指,就可实现科学养鱼。武汉市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杨武华介绍,有了推水、增氧系统等,智能控制下的水质达到鱼类生长的最佳条件,鱼类生长速度快,也就缩短了养殖周期。
“跑道养鱼”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更生态、绿色。“跑道”两端与外塘相接,外塘作为水质净化修复区,放养了鲢鱼、鳙鱼、河蚌等滤食性品种,不需另外投食,同时种植了铜钱草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
据介绍,启用池塘流道循环水养殖模式后,只要开启推水系统,池塘里的水就能24小时循环流动,实现活水养鱼,鱼类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则由吸污器集纳,通过沉淀脱水处理变成有机肥,养殖尾水基本做到“零排放”,净化完毕再被循环利用。
池塘里,水槽成行。基地负责人徐麒麟介绍说,目前基地共有14条“流水槽循环水养殖跑道”。记者站在水槽旁看着鱼儿浮游其间,工作人员冯战将一袋鱼饲料倒入自动投喂机中,伴随机器轰鸣声,饲料顺着管道均匀落入水塘,一条条肥硕的大鱼在鱼池里翻腾、跳跃、抢食,冯战乐呵呵地说,“跑道养鱼”真的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相比普通池塘的鱼,“跑道”里的鱼“颜值身材”更好。徐麒麟介绍,现在基地已经实现品质集约化养殖和养殖用水零排放,流道内和池塘内的渔药投放也相应减少了,提高了收入也保证了生态安全。武汉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经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吸引了不少养殖户在此“取经”,现在附近村民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变化,采用了更多科学养殖方法。
记者
石炎昱
通讯员
谢毅刘先佑
编辑
程天洁
编审
石勇
监制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