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供销社里卖的国货日用品,全用过说明你岁数不小了。
时间过得太快,发现自己越来越怀旧了,怀念童年时光,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去供销社,刚走进供销社门槛,各种酒和醋的味道,还夹杂着糖果和香皂的味道扑面而来,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生活条件好,依然过得很快乐,你还记得供销社卖的商品物件吗?
七八十年代供销社卖的军绿色鞋带。
70年代供销社卖的煤油灯灯头,是煤油灯头里面是灯芯,记得小时候就靠着煤油灯给我们带来光和亮,已经不记得多少次摸黑将没有灯打翻了,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不认识。
图中80年代的宽版弹力带,那时候物质贫乏,家里的秋裤,裤衩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裤腰都用这样松紧带。
图中:80年代的雪梅牌线球,是那时候缝被子用的线球,满满的年代气息。
80年代的蘸笔两用,是蘸墨水书写的,另一头是圆珠笔,用过的暴露年龄了
图中:80年代皂盒,龙凤图案喜庆寓意。
童年折扇:你还记得小时候用来耍帅的折扇吗?那时候买到一个这样的扇子,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久。
80年代文具本夹,那时候物质贫乏,本子也来得珍贵,为了节省本子,就把字写的又小又密,为了这些来之不易的本子,和我经历差不多的孩子会用本夹子加以保护。
这种可以折叠的小剪刀用起来非常方便,小时候基本都会在钥匙扣上面挂上一把。
这种小刀小学初中的时候经常用来削铅笔,有时候还会用来削水果,好像也就5毛钱一把。
童年爱吃的零食跳跳糖,这种神奇的糖就有一种让人吃了会莫名开心的效果,就像现在有时候还会买来吃。
这种经常在打火机里面会有,男生会把这个从打火机里面写下来,然后偷偷往你手上放电,虽然不是很痛,但也是麻麻的。
凤凰自行车尾灯,当时的尾灯并不只是个装饰,在晚上灯光照射下它能起反光作用,对骑车人是一种保护作用,现在这样的车灯很少见了。回忆起供销社的时代,我记忆里供销社就像魔术大师,里面什么都有五花八门,吸引了小小的我,是我最喜欢来的地方,那时候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很幸福,那个时代比较真实,很怀念那个年代。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提起供销合作社,可能很多80后、90后对这个概念已经很模糊了,甚至压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对于50后、60后和70后来说,供销社在记忆当中的印象应该是太深刻了。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提起“供销社”这三个字,往往是童年那个时候对一些吃的、喝的、文具用品和小玩意的这种渴望糅杂在里面。
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曾简称合作社、供销社,已有近百年历史。这个经济组织,对城里人来说印象不深,因为它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几乎只设一个类似商业局的管理机关,不太引人注目。而在广大农村乡镇它有经济实体,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有近四十年的辉煌时期,影响力非常大。可以说,五十岁以上的农村人,没有不知道供销社的。
布票、油票、糖票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凭票供应的有力见证,平常很多东西销售很紧俏,逢年过节更是摩肩接踵,往往明天到货的东西要提前一天在供销社门口竖起牌子提前通知,而第二天一大早还没开门就有长长的队伍在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候了。
当时曾拍摄了一部名叫《红色背篓》的电影,反映了供销社人不畏艰辛翻山越岭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如今,中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销社职工不再需要挑货下乡,“背篓商店”也不复存在,但艰苦奋斗,一心为农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始终是供销社为农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榜样,是供销社企业文化的精髓。
供销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民主革命时期。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有消费合作社组织,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论述过合作社问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有各类合作社,如茶叶合作社、盐务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通常是我党倡导、群众集资兴办的,将当地土特产收集起来,到敌占区换取解放区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为革命战争、解放区经济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合作社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资料记载,年7月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
物资短缺的年代,你是否会为了一件商品而排长队,有时会挤得打堆?又是否经历过凭票买东西,供销合作社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变迁?供销社,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曾经凭票购物,排长队盛极一时,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