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上门查看鳗鲡池集污情况。记者张笑雪摄
福州日报记者张笑雪
鱼虾在清水中欢快畅游,池中的尾水或经处理灌入周边菜地,滋养出一畦畦鲜嫩的蔬菜,或排入沉淀池,通过滤食性鱼类和水生植物净化后再回水利用。原本因尾水排放问题面临关停的养殖场,如今形成了‘鱼肥水—水肥菜—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呈现一派生机勃勃、鱼菜共生的和谐景象。
产业需要发展,环境更要保护。近年来,福州市各级水产技术部门和养殖企业因地制宜,主动破解养殖环保难题,通过探索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模式,让福州实现养殖产业和绿色发展双丰收。
养殖场立体生态化
鱼肥菜嫩农户乐开怀
日前,记者随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渔业专家前往长乐区多家水产养殖场,为养殖户提供上门技术服务。
在位于文岭镇前董村的政隆养殖场,钢架大棚内的鱼池里水质清澈,一尾尾肥壮的鳗鲡正在群聚觅食。技术人员径直走向鱼池中部,用力拔起一根电线杆粗细的塑胶管道,“哗啦!”一声,只见一股浑浊的污水汩汩涌出。
“污水足量说明设施集污效果好。”技术人员说,鱼类生长需要水环境稳定,为了既能排污,又不用经常换水,养殖户将鱼池底部建成锥形,让鱼粪便自然集中,然后少量污水通过管道排出。这样既避免了大排大放,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便于尾水处理。
排出的污水流向何处?记者四处观察,并未看到明显出口,原来答案竟在与养殖场一墙之隔的菜地里。
“今年的土豆格外个大饱满,口感也比往年粉,关键还省了抽水的电费和化肥钱,都是鱼场里的‘肥水’带来的‘福利’!”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户伍有清顺手拔出几株土豆给大家展示。
放眼望去,只见养殖场被绿油油的菜地环抱,土豆、萝卜、地瓜……蔬菜品种丰富,地里遍布半人高的喷灌喷头,每隔几米就有一个。“这些喷灌设施专门用来喷洒从鱼池抽过来的废水。”养殖场负责人董政德说,正是这个办法,不仅让废水有了去处,还让周边农户免费用上了有机肥和智能化喷灌设备。
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实现经济和环保双赢
“如果没有立体生态养殖,养殖场恐怕早就关停了。”董政德说,养殖场面积20亩,日排水量约吨,每天产生大量的鱼类粪便、残饵等有机物,去年环保督查,尾水排放问题让他伤透了脑筋。
长乐区海洋与渔业局了解情况后,立即着手“对症下药”。“水产养殖业不仅关系到众多企业,更事关百姓的‘菜篮子’,一关了之不是个办法。”长乐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池宝兴说,因为地理原因,前董村水质本身氮磷含量较高,尾水想达标难上加难。既然达标难度大,何不就地解决,让其自体循环?对于水体来说,氮磷是造成富营养化的元凶,但对农作物却是个宝。养殖场周边菜地遍布,如果用尾水来浇菜,岂不是变废为宝?
想到这里,池宝兴立马有了主意。在与董政德沟通后,一个自体循环的生态养殖场开建了。将养殖尾水由管道集中至沉淀池,沉淀池淤泥定期捞挖,运至周边菜地作有机肥。沉淀池的“肥水”则由新建的喷灌系统源源不断输送至菜地。喷灌系统采用智能化控制,可定时、定量远程操作。“以前污水直排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很多水和肥,是政策倒逼我们找到了经济和环保双赢的好办法。”董政德感激地说。
池宝兴介绍,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尾水被输送到种植系统,水中的氮磷污染物作为营养盐被植物吸收,净化后的水又流回鱼池,如此循环往复。
“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效益。”池宝兴说,只要加强监控,技术到位,经过处理的水重新利用反而能减少养殖鳗鲡的应激反应,控制鱼病的发生。
智慧化生态养殖
助力可持续发展
“鱼菜共生”模式固然有效,但养殖场周边没有菜地或农田该怎么办?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技术人员摸索出不同的应对办法。
位于长乐漳港的李建明养殖场养有15亩的南美白对虾,由于濒临海边,周边没有农田,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养殖场对尾水采取五级物理+植物综合处理的方法。记者来到生态池前,只见池水清澈,闻不到一丝异味,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块碧绿的海马齿浮床。
“目前,国内尚无通用性的高效成熟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我们正在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适宜的处理办法,以促进我市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主任杨小强说,经过几代海渔人不懈努力,福州地区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年渔业产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正由于养殖规模大,养殖品种多、养殖模式各不相同,给养殖尾水的处理带来极大挑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与企业携手因地制宜探索出实用性的养殖尾水处理工艺,以实现养殖经济与绿色环保双赢的目标。”杨小强说,目前全市水产养殖行业正在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将逐步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随着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今后福州市将发展多种形式的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同时,加强渔业资源生态修复,不断推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