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长江禁渔生态保护战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刘良恒)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坚决打赢长江禁渔生态保护战》的评论。

1月1日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除了这两类保护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其他天然水域,最迟自年1月1日0时起,将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全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拥有多种水生生物,包括多种鱼类(含亚种),这其中有多种为长江特有。长江还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

曾经的长江,百舸争流、鱼翔浅底、豚跃浪涌,这是两岸人民最深刻的集体记忆。然而,受流域经济社会活动加剧影响,“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一个突出标志是,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95%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长江今后可能将无鱼可捕。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长江生病,病根却在人类。长江渔业资源本身就逐年衰退,部分渔民为获取捕捞收益,仍大肆使用“绝户网”和“电、毒、炸”等竭泽而渔,形成了资源“公地悲剧”,也形成了“渔民越捕越穷、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的恶性循环。

对长江渔业资源的过度、无序甚至“掠夺式”开发利用,不仅不符合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更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直接相悖。

近些年,社会各界呼吁长江全面“禁渔”的声音日益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践行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具体举措,此次将长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上升为国家行动,顺应了群众期待,赢得了广泛认同,也必将有利于打破“鱼少人贫”困局,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改善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面落实长江“禁渔”政策,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生态保护“硬仗”,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一方面,要妥善解决长江退捕渔民生计保障问题。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渔民利益作为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退捕渔民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提升流域渔政执法监管能力,加强立法工作,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破坏资源生态的犯罪行为,防止非法捕捞死灰复燃。

打赢长江“禁渔”生态保护战,也要以创新促保护,以改革谋未来。应该看到,“一家一户”分散竞争性捕捞导致的“公地悲剧”难题,是长江渔业资源逐年衰落甚至濒临枯竭的重要原因。10年“禁渔期”,是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时间窗口。国家有关部门和沿长江省份应立足实际,统筹考虑,探索建立长江渔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科学规范、严格可控的组织化模式,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渔业资源。(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9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