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寒蝉歇。田野里,水稻秧苗抽穗扬花,微风拂过,稻浪翻滚。透过水稻,能看见一条条鱼儿、一只只鸭子正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西安高新区东大街道北大村稻渔混养示范区产出的大米优质、鱼虾鲜美。
鱼池中,一群群充满活力、体质强壮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清澈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西安高新区东大街道地热水产综合养殖场可以垂钓、餐饮、泡温泉,尽享美好时光。
东大街道南依秦岭,沣河、高冠河、太平河三河川乡而过,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一直以来,东大桂花球大米、东大温泉、东大罗非鱼等久负盛名,已成为东大乃至西安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东大街道依托辖区资源,大力发展城郊现代渔业,打造城郊特色水产板块,让特色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鱼、虾、稻、鳖、鸭同住一个家
北大村打造综合种养示范区
秋高气爽,西安高新区东大街道北大村的千亩稻田已是满眼丰收的图景。与过去单一种粮有所不同,稻田里还养了鱼、虾、鳖、鸭,“一田多收”让农民收益大幅增加。
东大街道北大村水稻种植基地共有40亩渔稻混养区和12亩莲菜小龙虾混养区,渔稻混养利用饲料喂鸭、鸭子食草、鸭粪养鱼、鱼粪壮田,利用鱼、鸭、小龙虾的生长与稻田之间形成可循环的生态链。这样一来,水稻种植可减少机耕费、减少稻田施肥、杜绝农药的使用,从而产出高品质无公害水稻。
据了解,北大村稻渔混养示范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进行实施,从年开始,东大街道共流转稻田面积近亩,其中,北大村亩,西大村亩。目前用于稻渔混养试点52亩,综合种养模式有稻鱼、稻虾、稻鳖、稻鸭4种,通过鱼稻混养增加亩均产出和传统种植相比亩均增收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农水局全力推进北大村稻渔混养示范区建设,积极组织稻香北大农事体验节、云上农民丰收节等各种农事体验活动,扩大宣传范围,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高新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水局将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继续扩大稻渔混养规模,打造鱼、稻、鸭共生、休闲垂钓、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农业,走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村宜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集体和农民收入双丰收。
温泉水里养鱼
特种渔场打造特色休闲渔业
驱车来到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东大地热水产综合养殖场,基地负责人张岩山正在和工作人员给鱼儿喂食,抓一把饲料撒下去,水里顿时像炸开了锅,鱼儿纷纷浮上水面抢食。
张岩山告诉记者,这片鱼池里养殖的是淡水白鲨和淡水蓝鲨,它们属热带鱼类,体质强壮,在水里游的飞快。鱼池旁的水渠中流淌着50℃左右的温泉水,用于将鱼池中的水温随时调节在25℃左右。
该养殖场又名特种渔场,地处沣河滩涂区域,其特点是地表水、地下水尤其是地热水资源极其丰富,是西安市境内水产养殖尤其是热水鱼类养殖最理想的场所之一。特种渔场始建于年,已有近30年的水产养殖历史,于年开始引进热水鱼养殖,具有丰富的热水鱼引进、孵化和培育经验。目前特种渔场占地面积86亩,养殖池塘水面约70亩,养殖品种主要有罗非鱼、淡水蓝鲨、淡水白鲨、石斑鱼、淡水白鲳等。
据了解,特种渔场还摈弃传统单一的养殖经营模式,将生产养殖、休闲垂钓以及农家餐饮相结合,打造了集养殖、休闲及餐饮于一身的休闲娱乐场所。目前,年生产培育各种鱼苗约近万尾、商品鱼50多吨,全年生产总值多万元。
在特种渔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张岩山还不忘带动周边村子群众就业,特种渔场现有工作人员30余名,大部分为居住在周边村子的群众,为促进农民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高新区农水局利用健康渔业发展项目、绿色渔业发展项目全力推动西安东大地热水产综合养殖场建设。“大到资金补贴,小到修缮鱼池。”张岩山说,在高新区农水局、东大街办的大力支持下,东大特种渔场先后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陕西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西安市农业引智示范推广基地”、“西安市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西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多种荣誉称号。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