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3年后,有人称长江的鱼太多,已经局部泛滥,禁渔10年的计划是否该提前结束?其实生态还远远没有恢复!
长江禁渔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年年底的时候,有人就在湖北宜昌江段发现了密密麻麻的鱼类在浅滩环游;同样的,在安徽芜湖和扬州等河道里,也都发现了漫游的大鱼群。甚至,在武汉城区江段还多次出现了长江江豚的身影,据估计自从禁渔以来,总计超过了头次。
编辑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人感到欣慰,觉得长江的生态已经恢复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当然也有人在想,长江里的鱼那么多,其中不乏有大鱼出没,不捕捞也会自然死亡,我们是不是该恢复捕捞了?
其实,这么想的人有点过于自信了,现在有两个因素制约着长江的生态环境,如果贸然恢复捕捞,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破坏掉长江3年的禁渔成果。
第一个因素是长江的鱼类数量多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恢复。首先,我们看到的鱼群数量多,并不全是大鱼,大多数其实还都是小鱼苗。
而且人们虽然多次在局部发现了大鱼群体聚集的现象,但毕竟属于偶然发现的,这可能是鱼类进入繁殖期,或者进行大规模迁徙活动导致的,无法代表长江全流域的情况。毕竟很多钓鱼佬钓了一天都钓不上来一条鱼。
编辑要知道,我们在年的时候,长江的捕捞量可以达到42.7万吨,但是再后来的70年时间里却在逐年下降,最终降到了不足10万吨。而且几十年前,长江里有多种鱼,可到了年,却只剩下了种。
因为像白鱀豚、长江鲟和白鲟几乎都已经灭绝了,而剩下的中华鲟和长江江豚虽然数量还稍微多一点,但是想要恢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比如江豚就是需要怀胎11个月,每年最多只生一胎一仔,经过4-5年的生长才能成熟,所以虽然我们看到了江豚数量的到了恢复,但是其中种群的扩大依然缓慢,仍然存在着灭绝的风险。
编辑目前,我们在长江“局部泛滥”的鱼群中看到的鱼类多为草鱼、鲤鱼和鲫鱼,肉食性鱼类和保护动物还没有恢复,这意味着长江的自然食物链还没有恢复,其生态系统远远达不到过去的水平。
在另一方面,禁渔过去3年,人们的捕鱼方式却没有多大的改变,电鱼、绝户网等手段依然存在。
编辑再说一个例子,在川渝地区有一位反电鱼联盟的创始人,他长期在长江边举报和清理地笼等违法行为,没有任何报酬。然而在他的视频评论区,却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多管闲事。
所以,电鱼、绝户网等捕鱼方式仍然没有被淘汰,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没有显著提高,国家只能继续强制实施禁渔。
要是这个时候,国家突然宣布中止禁渔,开始捕捞,我相信大家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第一天开闸,当天晚上就有十几条船下水,一夜之间一条河生机全无,连水草都被电枯了。
编辑如今,长江禁渔初见成效,但是距离恢复长江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应该半途而废,让3年的成果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