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评论员张萍
从3月1日起,浙江省内八大流域同步进入禁渔“休眠期”,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实行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等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的通告》,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8大干流和64条支流,共计余公里的水域,开始休养生息。
消息一公布,很多网友在新闻报道下留言称“禁得好”,有说希望用“一时之短缺”换“长久之充裕”,让鱼类多起来、水质好起来,最终实现“越禁越有”。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从夏朝开始,古人就有了重视水域环境休养生息的智慧。为解无鱼之困,年长江流域更是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禁渔期。此前浙江各地都会根据地方实际,制定辖区水域的禁渔制度,来激活水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干流就率先实施了全年禁渔。
今年首次统一禁渔,又不一样。此前,浙江的禁渔制度有不少地方特色,大家各禁各的,未形成系统,跨区域河流上下游协同也成问题。而浙江省内陆八大水系流系复杂、范围广、跨度大,需要有更具一致性、协调性、前瞻性的禁渔制度,来终结这种割裂局面,把所有力量集结起来,在同一标准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强化全流域的生态保护。
禁渔的效果,有目共睹。海洋渔业资源日益匮乏一度是浙江的大问题,过度捕捞、违法违规捕捞是元凶,经过季休渔制度、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等多措并举的修复,全省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成果显著。就在今年2月份,一条重达7.1斤的野生大黄鱼被宁海渔民捕到,渔民合不拢嘴、生态保护人士非常欣慰。内陆水系的修复同样影响深远,用四个月的“喘息期”,换取网网丰收、年年有鱼,怎么算都是一笔划算的账。
无“水”不成浙江,我们要建设的“诗画浙江”一定是水清鱼跃、万物竞茂的。对首次统一禁渔,社会的认知度、参与度、配合度比想象得重要。市民虽不捕鱼,但是鱼类资源的消费群体。其实我们日常所需的水产品中,天然捕捞的占比本就微乎其微,人工饲养完全能满足市场所需,所以禁渔期拒绝购买野生鱼类,应成为一种共识。渔民的生计问题不能忽视,通过补偿机制、安置措施、转产转业工作,尽可能缓解禁渔期的阵痛。从宣传禁渔制度,到打击违法违规捕捞,从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到规范天然水域垂钓行为,各个环节保持执法压力,形成保护合力,让八大水系焕发生机活力,实现“越禁越有”,饕客和渔民都是最终受益者。
过去这些年,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治污染、搞修复、防风险,让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示范走在前列,美丽浙江越来越名副其实。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全省八大水系统一的禁渔期制度,也是《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一项既定目标。通过不断推出的政策举措足以窥见,“千万工程”“无废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等等标志性成果之外,浙江立志打造更多的生态保护“金招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