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海老林
每年农历三月在海南形成渔汛称为“三月春”。“三月春”除了有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出游之意外,还意味着大自然轮回又一次,南海带来大量鱼群季节。这时从太平洋或印度洋深处鱼群聚集顺着海洋暖流往南海游动,一路觅食,洄游捕捞时机,故产生了“嘱子嘱孙,勿忘三月春”的渔谚。它告诉子孙不要误了开捕良机,耕海牧渔一年之计在于“三月春”。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海渔汛产量最大鱼种为飞鱼,现在飞鱼已不成汛期主角了。海南地区渔汛现在还有一些灯光鱼。灯光鱼是一种统称,指采用灯光捕鱼方法捕捉的鱼类,大多为兰园鲹鱼群,有些地方称为巴浪鱼、池鱼等等。兰园鲹是南海产量最多的鲹科中上层鱼类,体型较小,具有洄游群聚习性,夜晚有趋光特点。渔民利用其习性与特点,采用大围网捕捞方法,渔汛旺季一网可捕二、三千斤。随着捕鱼技术进步及渔船吨位增大,渔民采用大围网,高功率大灯泡高挂在船甲板之上,灯泡放亮,犹如海上城市聚光于渔船周围,方圆几公里鱼群纷纷聚拢过来,落入网内。有报导三亚渔民大吨位渔船于分界洲海域,在休渔期开捕第一日,一网捕获达30多吨之多。为了提高产量,一些贪心不足渔户,违规使用网距过小鱼网,大小鱼通吃。鱼儿还没有长大,即无情捕捞,使渔汛缩短,资源衰退,使现在难以形成旺发渔汛,这种不可持续渔业,把子孙饭碗也吃光了。
三、四十年前灯光鱼是最大众化的经济鱼类,渔汛时满市都是灯光鱼,卖不完就加工成鱼干。小的就拿来做鱼浆(露),大一点的灯光鱼先去头除内脏,剖开两片,煮熟后日晒,盖上纱布防蝇咬,暴晒二三天即为成品。鱼干密封于陶缸内,存放时间可达半年不坏。灯光鱼干煎、焖、炖、蒸皆可。配上五花肉、豆腐、萝卜干、豆豉作料,肉香,鱼香,萝卜干香扑鼻而来。鱼肉交融,鲜香兼容,令人胃口大开,啧啧流口水。这是一道海南平民家常菜,在那个粮食紧张,困难年代,其鲜香美味还真是不少上岁数老人舌尖上深切回味呢!过去最早灯光鱼几角钱一斤,后来也不过是二、三元一斤。但时至今日灯光鱼已是十四、五元一斤了。人们好不容易就买一点尝尝鲜,再也不能多买,加工盐渍存放于缸内,慢慢品赏吃了。
地球环境的异变,海水变暖,海洋污染,正在侵蚀我们居住的星球。南海渔汛的消退正是海洋环境异变一个缩景。海洋垃圾及塑料微粒的污染威胁,难道不应该是给我们最大紧醒,而采取保护海洋行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