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海洋动物保护,重点为大洋性金枪鱼和鲨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
梦回海洋
我拍了拍日记簿上的灰尘,再次翻开,那记忆如泉涌般涌进我的脑海,一切恍如隔世,一切又近在咫尺。
还记得那是年,我在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渔业工程系渔业资源教研组留校当助教时,中国水产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水”)西非渔业规模扩展,鼓励上海海洋大学师生报名参加到远洋渔业开发工作中去,于是年年初,我就向渔业工程系提出申请去西部非洲参加远洋渔业实践。也是这一次的远航,让我和远洋之间的联系无法割舍也不能割舍。
8月
年
8日,我们已从上海乘船来到了湛江,在湛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远航西非大会,当时一共18艘渔船出发,浩浩荡荡离开湛江码头向南进入南海,不巧台风刚吹过南海,使得首次登船的我迎来了第一次挑战。十级以上的风浪导致船晃动的厉害,伴随着强烈的晃动,身体的不适随之而来,疯狂呕吐导致体力透支,此时我开始有些害怕和担心,我能坚持下来吗?
值得高兴的是一周后,我的身体已逐渐适应船上的生活。
9月
年
17日张新华船长告诉我将被派去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工作,虽然经历了身体上的不适,但是依旧对未来的船上生活充满期待,此时突然感觉海上的天气好像没那么炎热了。
根据张新华船长分配的任务,我们于9月19日上午11点来到“中水”船上当翻译。当天下午,港口当局安排四个人登船检查,我们船队是夜间通过河段第一段,检查途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多亏自己长期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让我在翻译处理问题时还算顺利。
10月
年
10月6日,船只停靠在沿途的港口,接近2个月航行后我第一次踏上陆地,心情舒畅,因为没有即时的通信设备,我同两个学生去当地的邮局买邮票,给家人、老师和朋友寄信报平安,这是离家后第一次和家人、朋友联系。
8日,我又转到“海丰”运输船上。“海丰”运输负责给中水非洲近海几个渔场转载渔获物。9日抛锚停泊。运输船比我所乘的拖网渔船大,加上海上天气好风浪小,舒适度高,这算是远航时上天的眷顾。
11月
年
11月3日,我们转乘“海丰”运输船准备去大西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的渔船上,当时的心情一下子高兴起来。“海丰”运输船上的翻译杨光辉热情地接待我们,他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的毕业生,同我们年龄相仿,当天晚上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我们聊了好多这一路上的经历,当晚是这段时间以来最快乐的时光。紧接着海丰携带着物资、饵料以及我们师生直奔在大西洋公海进行捕捞生产的四艘金枪鱼延绳钓船。
7日上午10:00抵达公海海域。我被安排到金丰1号金枪鱼延绳钓渔船,跟随金丰船队的海上总指挥我校校友项忆军在一起学习,其他4个学生安排到其它3艘钓船。回想从启程离开上海到现在,断断续续经过接近4个月的颠簸辗转,转乘6次船,克服了晕船以及艰苦的环境,终于达到工作目的地,我对即将开启的下一段旅程充满不安和憧憬。
95年在大西洋公海的起钩作业
使用单边带进行通信联系
投钩作业
地中海捕捞的蓝鳍金枪鱼
96年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拉斯帕尔马斯码头
初心不忘
黄昏渐暮,那一幕幕的画面如温柔的晚风透过窗户吹乱了这本日记,回想这么多年的出海经历,第一次出海对我来说仍然是最深刻的,不仅仅是海上的奇遇,还有来自恩师们的鼓励。
在大西洋公海金枪鱼钓船上,我对于延绳钓捕捞的鱼种非常感兴趣,试图鉴别未见过的鱼类。为鉴定捕获的鱼类,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我校鱼类学老师伍汉霖先生写了一封咨询信,在信中我把船上所见到几种鱼类画成示意图,并描述其关键特征。虽然在校园里经常遇到过伍老师,但是并不熟悉。
令我特别高兴的是,在年6月收到了伍先生热情洋溢的回信,鼓励我在西非公海远洋渔业生产和实践过程中保重身体,坚持收集生产过程中的鱼类资料。他还把常见的几种鲨鱼画了轮廓外形图,在图形上指出哪些是鉴定特征,并详细用文字指出尖吻鲭鲨和长鳍鲭鲨主要特征,这两种鲨鱼尾鳍形状接近对称,同其他绝大多数鲨鱼的尾鳍明显不同,前者吻尖,胸鳍比头长短,而后吻部较钝,胸鳍比头长长,这些说明和图示让我在出海的过程中更加了解鲨鱼的相关知识。
西部非洲公海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也牵动着当时关心远洋渔业的开拓者王尧耕教授,当时他已成功开拓了北太平洋公海鱿钓渔业,并且敏锐地观察到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将会是未来远洋渔业的发展方向。
王尧耕恩师寄语
在年2月27日,王尧耕教授给我写了信,“船上劳动是辛苦的......,实现双丰收......预祝您马到成功!”而这封信给了我一种极大的鼓舞,这是前辈对后辈的寄托,这是海大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支撑着我在大西洋的两年多的时间,使我从大西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实践中学习到很多在校园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遇到困难也必须坚持和克服,向海洋大学远洋前辈学习,传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将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上。
年10月11日前往西班牙
参加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的科学会议
扬帆远航
自年底从大西洋公海回国以后,随着公海金枪鱼渔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根据学校安排,我于年参加了农业农村部东太平洋公海金枪鱼的探捕调查工作。年6月6日从上海出发,受秘鲁寒流影响,天空笼罩着厚厚一层乌云,见不到太阳。最终,于14日登上鱿钓生产船,并等运输船转运我们(我与两个船员)去往东太平洋公海。
太阳落山,也就意味着鱿钓船上的工作正式开始。船上灯火通明,船员除了管理自动钓机,也要到船舷边上手钓鱿鱼,手钓的秘鲁鱿鱼个体较大,最大可达60千克,鱿钓作业非常消耗体力,从太阳落山开始作业到东方的曙光初现,一轮生产活动才算结束。鱿鱼钓渔场水温都比较低,只有16℃,通宵作业是对船上所有船员的考验。
在体验了半个多月鱿钓生产船的生活后,7月2日我搭乘运输船“海丰”一路向西直奔公海作业的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在低纬度航行,没有什么大风浪,海面水平如镜,心情也十分舒畅,期待着又一次新的目标海域。
终于在7月13日登上了生产船“天祥”,在东太平洋公海探捕调查期间,延绳钓放钩都是早晨开始,一般连续放6个小时,起钩要10多个小时。在调查期间,我在甲板上对钓上来的渔获物非常感兴趣,拍照,测定和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4个多月的调查完成了规定任务,11月30日我们离开调查海域开始返航。
03年7月在“天祥”上测量剑鱼
兼捕蝠鲼
兼捕长体翻车鲀
捕获大眼金枪鱼
夜间记录金枪鱼数据
新的征途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又随淞航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三次出海:
年11月7日至12月12日参加首航试验,目睹了太平洋的咆哮,体会了南海北部狂风巨浪的晕船滋味,也分享了胜利返航后的喜悦和快乐。
年3月1日至4月3日参加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和环境的调查,经历了初春冷空气过后的波涛汹涌,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也按时完成了调查任务。
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
年6月10日至9月29日参加农业农村部的西北太平洋公海远洋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尽管此次时间较长,但西北太平洋公海变得很温顺,绝大部分时光都是风平浪静,为我们的科学考察和海上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如今科学调查船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已经大大改善,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加入科研调查任务。希望海院学子继续发扬远洋渔业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促远洋渔业事业的发展。我们,在路上!
逐浪者
第一期/04/16
END
供稿
戴小杰石一茜
编辑、排版
杨海威赵学源郭祎喆
审核
梁茜张泓奕
指导老师
徐英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