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十堰日报
记者李平
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年,我市完成网箱和库汊围栏清理工作。网箱、围栏养殖拆除后,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从48.3万亩下降到10.8万亩,水产行业年总产值损失21.99亿元。
年起,我市全面启动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艘有证渔船全部上岸拆解处置,涉及渔民人,处置率达%。
年起,我市汉江干流(含丹江口库区)和其他7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水产品捕捞产量下降为零。
水库拆围和10年“禁渔令”实施后,我市渔业该何去何从?日前,记者走访相关单位和各渔业生产基地,一探究竟。
渔业发展之困前所未有
库区拆围和全面禁捕退捕之后,我市渔业生产基地大幅削减,而政策允许范围的其他水域(如小型水库、塘堰等),养殖规模小、档次低,设施养殖尚处于起步阶段,恢复水产品产量任务艰巨。
在渔业品种结构方面,丹江口库区等禁捕水域优质特色水产品产能大幅下降,对我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全市渔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品深度开发水平较低,严重制约水产业提质增效;全市现有省级水产原种场4家,年苗种实际生产能力仅1亿尾,且品种较为单一,不少优质品种苗种依赖外地调入,苗种供应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在服务体系方面,各县(市、区)水产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户分散养殖,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方式落后,极大制约渔业发展。
限养禁捕倒逼渔业转型
面临发展之困,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渔业。丹江口水库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稻鳖共作”“稻田养鱼”“虾稻共生”等生态养殖试点获得成功,“流道养殖”“桶式养殖”等设施渔业生产模式日渐成熟。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设施渔业养殖基地90家,其中规模化基地53家,设施渔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规模超过25.76万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
郧阳区南化塘泉水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本地温泉水和滔河水库底层冷水,开展池塘流水养殖,养殖面积亩,主要生产加州鲈鱼、鲟鱼、罗非鱼、翘嘴鲌等优质水产品,年产量达万公斤,产值达万元;郧西县槐树林特场响水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流水养殖虹鳟、金鳟等冷水鱼,现有养殖池平方米,年产成鱼4万公斤,年产值超过万元。
我市加强设施渔业市场主体引育工作。今年以来,十堰格瑞竹溪县桃源乡瓦沧村水产养殖基地、房县鲑谷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九道乡瓦房坪水产养殖基地、丹江口市金陂渔场、郧阳区汉江鲟鱼谷等设施渔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为我市渔业发挥蓄积了充足动力。
打造生态渔业发展格局
市水产局局长石崇明介绍,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根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放养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控藻、以渔护水。在水源丰富、条件适宜的区域发展设施渔业。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基地。
加快推进渔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选优配强县级渔业专业技术队伍,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利用,为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水产原种保护和良种培育,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以现有苗种场(站)为基础,通过兼并整合和升级改造,建立一批水产苗种繁育基地。鼓励新建、改造种苗繁育设施,支持传统地方优良品种提纯复壮,提升种苗品质,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苗种生产骨干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
抓好现有水产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与开发利用,重点培育“丹江口翘嘴鲌”“房县娃娃鱼”等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附加值。
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水产流通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引导大水面生态养殖区域发展旅游观光等休闲渔业。
据了解,我市将按照“依托资源优势、抢抓市场机遇、加快转型步伐、提升开发质效”的发展思路,将以渔业为主的水产业打造成山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骨干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绿色健康养殖模式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集中连片区域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大水面生态渔业管理协调机制逐渐完善,渔业在水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明显提升,产业链有效拓展延伸,基本实现产品优质、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相得益彰的生态渔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