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召开了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正式对外发布。
年,四川省农业农村部门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10%。主要表现出“三稳、三进、四快”的特点。
稳
粮食生产平稳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万亩,比上年增加20.6万亩,增长0.2%。粮食总产量.5万吨,比上年增加4.8万吨,增长0.1%,在全国各省中继续保持在第9位。我省被确定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
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万亩,比上年增加95.1万亩,增长1.9%;油料、中草药材、蔬菜及食用菌、茶叶、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良好,产量分别达到了.4、49.0、.4、32.6和.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9.3%、4.5%、8.3%和4.7%。油菜籽产量实现18连增,有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畜牧生产趋稳向好。全年出栏生猪.6万头,超额完成万头既定目标。生猪生产情况稳定向好,实现年底前生猪产能止跌回升。牛羊禽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出栏量保持续增长,牛出栏.7万头,增长5.6%;羊出栏.2万只,增长2.3%,家禽出栏.6万只,同比增长19.2%。
进
先导性支撑产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加快发展,完成个农业县种质资源普查,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9万亩,审定通过69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启动建设了7个地方猪品种资源备份场。现代农业装备逐步升级,出台《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新增农机总动力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新建(改造)提灌站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益农信息社实现农业园区全覆盖、行政村覆盖80%。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初具规模,建设和提升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地集配中心,冷链物流静态库容达万吨、日烘干能力76万吨,新建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0座,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推进了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和29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建设。农村卫生厕所达标数万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2%。二是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评定工作,全年将建成1.5万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全省4.6万个行政村保洁员基本实现全覆盖,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30%左右的村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三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在78个项目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覆盖了全省70%以上的生猪养殖量,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时三年的清产核资工作按期完成。41.4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总计.9亿元,已确认成员身份.6万人。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全省确权颁证率达到95%。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省耕地流转率超过40%,适度规模经营率达26.7%。三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全省新培育职业农民4万余人。在全国率先实施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扶持家家庭农场发展,新培育家庭农场家。扶持个农民合作社。新评定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社达到个,国家级示范社个。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
快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10%。一是劳务收入稳中有升。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9%。其中,省内转移就业万人,省外转移就业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增长8.1%。二是经营收入快速提高。生猪价格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效益持续向好。同时牛羊家禽价格也出现跟涨情况,使畜牧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经营净收入达到元,增长10.2%,对增收贡献率近40%。三是脱贫攻坚增收效果显著。大力实施扶贫专项,投入各类资金亿元,全年实现了50万人减贫,个贫困村退出,31个计划摘帽县达到验收标准,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
农业投入较快增长。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增幅明显。省级财政农业专项投入亿元,中央财政补助亿元,共计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27.4%,为推动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二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度。安排中省财政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5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累计建成.5万亩。坚持不懈稳定粮食生产。三是聚焦“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安排财政资金9.96亿元,做大做强“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强化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计划,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保持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89.5%、80.2%,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8.6%以上。认定3市11县为第六批省级监管示范市县,命名1市11县为第二批国家农安县(市),数量居全国第二。累计家主体、个产品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培育首批示范企业(基地)40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件。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个,14个产品纳入全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强化乡村振兴考核激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评选乡村振兴先进县10个、先进乡镇50个、示范村个。实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考核评定35个省级星级园区,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个。严格落实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和县长负责制,压紧压实县(市、区)“三农”工作职责,通报表扬农民增收示范县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