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两坝一湿地,是我区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的标配。
近日,记者来到菱湖镇勤劳村生态渔业精品产业园,只见尾水处理设施运行顺畅,绿色的养殖尾水层层通关之后变得清澈。“以前,没有经过处理的养殖原水含有亚硝酸盐、氨氮、磷化氢等,直排河道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我区“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说,现在经过“三池两坝一湿地”,养殖场就像湿地公园。
我区素有“淡水渔都”的美誉,拥有水产养殖池塘18.8万亩,年产量14.3万吨,年产值25亿元。
“渔业尾水处理是‘五水共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区“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按照连片区域集中治理、分散区域单独治理、治理与退养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渔业养殖尾水治理。
处理后的尾水达到农业与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或循环利用。截至目前,全区渔业养殖尾水处理已实现全域覆盖。
生态保护减少了鱼塘的面积,倒逼着养殖户纷纷转型来提质增效,把鱼养在跑道里便是南浔智慧。
在位于和孚镇漾东村的全省首个鳜鱼饲料化跑道养殖基地,只见“回”字形的水流循环流动,边上的集污设备把粪便等排泄物集中处理。“池塘内循环生态养殖不仅实现养殖尾水的零排放和循环利用,鱼儿在水里就像跑步健身一样,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渔产品质量。”养殖户算了一笔账:单一生产期内可放养鳜鱼苗种万尾,产值达万元。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这样的“跑道”条。除了跑道养鱼,我区还不断优化养殖方式和产品结构,推广生态套养等生态化养殖模式,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助力渔业尾水治理工作,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日,在双林镇七星桥村,经过收割、打谷等环节,丰收的稻谷被送到了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烘干中心。
“得益于稻虾共生、稻鸭共生模式,今年,预计产值超0万元,相比传统纯种粮每亩可增收元。”企业有关负责人说,除了稻米的效益提高,共生产品同样质高价高。
区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在全区范围内加大池塘内循环养殖跑道、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等推广力度,力争在年实现生态化养殖全覆盖,在渔业尾水治理、渔业转型升级、健康生态养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省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样板地。
来源:湖州日报记者:王炜丽编辑:沈晖
出品:南浔区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