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实验室里的分类学专家

张弛:实验室里的分类学专家

“登高,坡顶自有青天,倘若正有一朵白云闪耀,那就望云爬坡吧。”

这是日本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坂上之云》里的一句话,也是海大水产学院实验师张弛的微博个性签名。“有感于这种奋发的乐天主义”,他将此番感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张弛出生在福建北部山区,选择报考海大水产专业,只因想出来看看海。本科期间一次做助研的经历使他对渔业产生了兴趣,硕士阶段跟随国内耳石研究的先驱学者叶振江求学。凭着对分类学的熟稔,毕业后张弛留在水产学院做了一名助理实验师,教授普通动物学实验、鱼类学实验、渔场学实验课程。

“80后”的他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朴素价值观,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掘和积累乐趣,用点滴细节诠释着对水产工作的热爱。

干一行爱一行

圆斑星鲽、蓝点马鲛、大斑刺鲀……张弛所在的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室有多种鱼虾蟹贝类标本,在常人眼里,它们的面孔没有陆上生物那么可爱,甚至有点可怖,但在他的讲解下,这些都是海洋里很美的存在。

他买了各种海洋生物模型,用来和学生互动。从香港带回来的鱼类模型摆件,从二手市场高价淘来的奇谭南极生物扭蛋,一个个小物件,充盈着主人的心血,也感染着课堂上每一位学生。

张弛是做耳石研究的,这一件事,他已坚持了十年。耳石是硬骨鱼类内耳的钙质结晶,起到听力、平衡的作用,并在内部以类似树木年轮的轮纹记录着鱼体年龄、环境等信息,也被称为鱼体中的“黑匣子”。“耳石研究是个耐心活,很枯燥,不过和我的性格比较匹配。”一天取耳石好几十颗,不断切割打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他的灯笼鱼日龄研究耗费了五年的时间才推进了一小步。“还好硬组织年代学实验室窗外的风景好”,他这样聊以自慰。眺望过去,窗外是信号山的如画景致。

在微博上,张弛是一个活跃的冲浪达人,一日更新数条微博,致力于科普各种鱼类知识。国内做海洋科普的人并不多,他坚持一个朴实的想法:能做一点是一点。年他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海洋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6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