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渔之源

“渔之源”成为“茶之源、丝之源、瓷之源、笔之源、酒之源”之后,湖州市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标识

4月27日,首届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高峰论坛暨成果发布会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成功举办。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太湖流域是中国淡水养殖起源地、湖州是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基此,课题组认为:太湖之州的湖州是范蠡《养鱼经》重要起源地,淡水渔都菱湖是范蠡养鱼文化故里。

据悉,该成果的发布填补了国内渔耕文化的学术空白,且对打造提升太湖流域淡水养殖文化品牌意义重大,在全国率先确立“渔之源”的历史地位,让“渔之源”成为“茶之源、丝之源、瓷之源、笔之源、酒之源”之后,湖州市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标识,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淡水鱼养殖起源考证研究,追溯范蠡《养鱼经》与湖州市的历史渊源

年,为充分挖掘湖州市渔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渔文化载体,讲好渔业品牌故事,全面增强渔业品牌的文化软实力,开展中国淡水鱼养殖起源考证研究,追溯范蠡《养鱼经》与湖州市历史渊源,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委托湖州师范学院,由国家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水产学科养殖学首席专家叶金云、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湖州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李学功牵头,用历史学、考古学和实证科学研究等方法开展渔文化研究,探索解决长期困扰学界的《养鱼经》起源地和桑基鱼塘诞生地等问题。

课题组利用两年时间,经过对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先越文化内涵的分析,以及对春秋时期越国势力范围和政治中心区在太湖之州的区位判断,结合相关史志文献和口述资料关于范蠡史迹传说的考察,爬梳整理中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起源的诸多资料与学术观点,析论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所见水环境变迁与渔业基础,条分缕析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渔业考古遗存。分析发现,史前太湖流域淡水渔业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征:一是起源早。渔业考古证据处于早期中国第一梯次,湖州菱湖作为中国淡水渔都渊源有自;二是分布广。尤其是太湖以东地区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均成批量、有系统地呈现了原始初民社会渔业活动的证据;三是种类多。从考古发掘所见网坠、鱼鳍形足鼎、鱼骨螺壳到晚期的鸭形壶,环太湖流域史前渔业资料留存丰富,具备良好的深度挖掘空间和文物阐释价值。四是历史研究与文献佐证。即范蠡《养鱼经》与太湖之州所在的太湖流域有十分密切的时空关联。

课题研究采取水产学、历史学、文献学与考古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结论的科学性。因此,课题组提出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淡水养殖起源地,湖州是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的认识,理据充分,提供了可溯源的支撑和证据,结论合理。

举办首届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高峰论坛

在新闻发布会前,湖州市还举办了首届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高峰论坛。论坛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和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分别作主旨报告。全国各地的历史界、考古界专家和学者12人,水产界专家和学者16人还一起举行了渔文化交流研讨会,并实地考察参观了南浔区西部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杨港数字化现代渔业园区)与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下一步,南浔区将以承办首届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高峰论坛为契机,继续做好“产业+”、“服务+”、“文旅+”三篇文章,持续擦亮最具南浔辨识度的“中国菱湖范蠡养鱼文化故里”这张金名片。深入开展范蠡文化及渔之源研究,建立渔文化资源库、筹建中国渔文化博物馆等,将范蠡渔文化打造与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南浔城市形象建设相结合,将菱湖建设成为中国范蠡养鱼文化辐射中心、传播中心和研究中心。湖州将继续充分挖掘渔文化资源,持续深入开展中国淡水鱼养殖起源考证研究,构建以“渔之源”文化品牌为核心,“桑基鱼塘”、“珍珠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支撑,渔事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渔业绿色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加快将“渔之源”为代表的渔耕文化金名片作为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6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