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以海为魂,渔民靠“海”为生,海洋渔业是洞头的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本期《辉煌七十年看洞头变化》专栏,带您感受下洞头近年来渔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作为全国十四个海岛县(市、区)之一,洞头的渔业发展,从木制渔船到现代渔轮再到远洋捕捞,近年来,我区立足渔业发展现状,大力探索科技兴渔路子,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渔业生产由“汗水渔业”向“智慧渔业发展”转变。洞头地处东海渔场,祖祖辈辈靠海吃海,以渔为生。老党员林忠民是无数“讨海人”中的一员。“讨海”三十年来,从一名普通的渔民,到带领身边群众致富的全国劳模,林忠民见证了洞头渔业变迁的时光流转。他回忆说,几十年前的渔民生产生活很是艰辛。船是木壳船,没有机械动力,没有仪器,渔民也看不到天气预报,全凭经验航行。渔船是渔民的生存工具,从木壳船到钢制渔船,渔船的变化的过程,也是生产捕鱼方式的革新过程。从小的船只到大的船只,从小的马力到大马力,从木制渔船到渔轮再到远洋捕捞,洞头渔业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而来。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现代渔业插上了翅膀,不断提高着渔业信息化水平。近年来,我区率全省之先为在册的艘拖网作业渔船安装“海上通”海上宽带终端设备,并给予每艘船元的卫星通信流量补助。通过“海上通”终端设备,渔船可以在太平洋海域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等综合应用功能。“船上有了网络后,我们船老大就可以很方便的联系,海区哪里有渔情、市场鱼价怎么样都可以相互了解。”林忠民告诉记者,他的船是我区安装“海上通”终端设备的实验船。而探索“互联网+渔业”,也为传统渔业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智能化海水养殖,就是从捕捞到养殖转变的一种新方式。位于洞头鹿西乡的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就打造了国内首创的深水养殖+休闲渔业+岛礁观光模式的新发展模式。除了渔船自身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以外,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洞头也是不遗余力。经历上世纪80-90年代因机械动力投入而带来捕捞业规模迅速扩大,到新世纪面临海洋资源衰退和国家“双控”等政策调整,增长趋于缓慢。为突破传统捕捞业的发展瓶颈,洞头近年来相继建成洞头中心渔港和鹿西渔港,发展渔港经济,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梯度更新,拓展远洋捕捞。在东沙渔港,大洲远洋的6艘远洋渔船静静地停靠在港湾,这些船只已经完成船体建造,明年可实现赴外生产。据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昌达介绍,六艘刚刚造好的远洋渔轮造价也很高,一艘渔船在2千万左右,每一艘渔船马力都达到千瓦,接下来它们将远赴西非从事远洋渔业的生产。而在针对渔业领域的政务服务方面,为方便渔民及时出海生产,洞头区还把渔业审批服务搬上了“流水线”,让“渔小二”代办。“传统的渔民办证签证程序比较繁琐,而且外岛要坐船过来要好几天还要等待审批,‘渔小二’智能审批技术可以采取网上一站式审批,减少了渔民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李昌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