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黄河入海口,湿地如画,芦花似雪,翅碱蓬如红毯铺展蔓延,一拨又一拨候鸟纷至沓来,拉开了新一季鸟类迁徙的序幕。
自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黄河口在湿地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这里已成长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更是种鸟类、多万只鸟儿的共同家园。
这方热土上的人们,正怀揣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用心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营样板”。
以高规格顶层设计为指导:
大格局下的大保护、大治理
世界上只有一条黄河,黄河只有一个入海口。
黄河口的唯一性、独特性,决定其发展之路必须以自身实际为基础因地制宜,必须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格局推进大保护、大治理。
河海交汇。记者延智摄
记者在保护区管委会资源管理科获悉,为了适应不同阶段保护发展需求,自年起,保护区先后编制3期总体规划。年,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又专门编制详细规划,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先河。年以来,为切实担当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责任,《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
从“总规”到“详规”再到“专规”,保护区建设管理向着专业化、精细化走深走实。
黄河三角洲的芦苇沼泽湿地。通讯员刘月良摄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有关体制、法规也日臻完善。自然资源、海洋渔业等部门赋予保护区项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问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陆续出台,生态保护修复被纳入法治轨道……
高站位的顶层设计,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多架马车并驾齐驱,护航保护区向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遵循:
种鸟类、多万只鸟儿的家园
在黄河口,专为东方白鹳打造的“经济适用房”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连连称赞。珍稀鸟类生性敏感,黄河口专为它们设计了一处处生态岛,尽最大可能创造繁衍生息的优渥环境。
资料图
年以来,保护区持续实施一系列湿地恢复、生态补水工程和外来物种治理实验项目,创新探索形成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被业内公认对世界同类型湿地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监测数据显示,东方白鹳年开始在黄河口筑巢繁殖,截至年累计成功繁殖雏鸟只;世界易危鸟类黑嘴鸥年开始在黄河口大量繁殖,年繁殖种群已突破1万只。黄河口目前还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在我国越冬的最北界、繁殖的最南界。
保护区内的黑嘴鸥。记者周广学摄
“鸟儿的选择,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力佐证。”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表示,我市坚持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加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促进了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种、植物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种增至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每年秋冬,数百万只候鸟在黄河口栖息、补食。野生鸟类、河海交汇、新生湿地这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共同在黄河口组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画卷。
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
用心讲好“黄河入海”时代故事
黄河口人懂鸟、爱鸟、护鸟,其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比如大天鹅“小雪”,一年冬天,一只大天鹅在越冬途中负伤,被黄河口鸟类饲养员老李救起。经过无微不至的救治、呵护,恢复健康的大天鹅已离不开黄河口,它再未离开,成为这里的一只留鸟。
大汶流管理站科研站负责人吴立新,在茫茫野外从事鸟类巡护监测已32年。有一年做黄渤海水鸟调查时,为了监测数千只鸻鹬类鸟群,吴立新在海滩上越走越远,等下午五点折返时正赶上涨潮,被困在水深两米的潮沟带旁,幸好被路过的渔民用小船救出……
如今在东营,市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被纳入《东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东方白鹳成为“东营市鸟”,“中国湿地文化节”“黄河口国际观鸟节”等宣传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爱护环境、保护鸟类的生态文明意识,正内化为每一位东营人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今年10月,新华社权威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谋划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口再次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站在全流域谋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口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将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心讲好更多“黄河入海”的时代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