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国家水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海南省文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列其中。

但3年前,作为文昌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冯家湾,却是另一番景象——无序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导致环境问题突出,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是什么让冯家湾脱胎换骨?这个被称为“虾苗谷”的地方,能否继续引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冯家湾的窘境

养殖业无序扩张,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第一批试养的龙虾。

“来喽,别急!”8月7日,文昌市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的示范厂房里,养殖户吴多泰将一大盆剁碎的小鱼端到水池边,一把把均匀地撒下去,蛰伏在水底的龙虾立马窜出波光粼粼的水面抢食,荡起阵阵涟漪。

今年34岁的吴多泰,是文昌市会文镇边海村的渔民,常年在冯家湾“讨生活”。在进入产业园前,他家已是当地的水产养殖大户,在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曾有5个养殖塘,养过对虾、东风螺和石斑鱼。

和吴多泰一样,水产养殖业是冯家湾渔民依赖多年的生计。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对虾商品短缺,鲜活对虾的价格曾超过元/斤。受冯家湾优良的自然条件吸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正大集团卜蜂水产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冯家湾,带来先进的育苗技术,拉动了虾苗产业的发展,冯家湾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虾苗谷”。

资料显示:年,文昌市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超过3.55万亩,年产对虾2.1万吨。同时,文昌还有规模化繁育南美白对虾苗育种企业19家,产值8.1亿元,占全省虾苗产值的70%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近30%。直到目前,文昌市产出的虾苗,每年供应全国万亩对虾养殖需求。

发展水产养殖的渔民很快发家致富,有的人甚至“用蛇皮袋来装钱”。当地渔民的养殖塘也因此一再扩大规模。

然而,养殖业无序发展,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导致冯家湾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年,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察反馈意见中指出:“文昌、琼海两市交界的冯家湾海域海水养殖最为集中,部分区域沙滩已淤泥化。”

实际上,冯家湾渔民早已体会到环境污染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无益。吴多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繁育对虾对水质要求很高,水质下降,虾苗的成活率就会大幅降低,进一步压缩养虾的利润,甚至造成亏损,他们不得不转向东风螺、石斑鱼等其他水产品的养殖。

但污染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也是全国对虾养殖区共同面临的窘境。

为整改冯家湾的养殖污染问题,文昌市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生态红线内水产养殖塘清退和生态修复工作,明确“时间表”,制定“作战图”,细化任务分工,压实各级责任,举全市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选择什么转型方案

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障村民生活

吴多泰家所在的边海村,坐落在冯家湾区。大海涨潮时,站在家门口,他就能看见冯家湾一点一点升起的潮水。村庄背后,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那是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

“靠海吃海”,是边海村村民传统又朴素的观念,也因为这里人多地少,全村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水产养殖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所以,文昌清退养殖塘的行动一开始遇到较大阻力。

作为基层干部,文昌市会文镇镇长洪震深知其中的艰辛,“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坐镇一线指挥,各单位小组成员实行日调度、日评估机制,白天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晚上召开会议总结研究,部署第二天的工作,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但部分村民仍然十分抵制。”

作为边海村党支部书记、养殖户代表,符永强更是左右为难:“保护环境是好事,大家都知道,毕竟这里是我们世代生活的家园,村民也不是不讲理,就是有顾虑啊,养殖塘清退后全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障村民的生活,冯家湾的出路,绝不能顾此失彼。

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第一批试养的东星斑。

经反复研究和专家论证,按照时任省长沈晓明的要求,年,文昌市提出了创建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的构想,按照“五化”(生态化、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和“两升两降”(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养殖户收入明显提高,经营风险明显下降、环境负荷明显下降)的要求,打造国家渔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近海养殖污染整改样板区。

为了规划建设产业园,文昌市专门划出余亩的土地作为安置区,对符合入园条件的退养户,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鼓励分期、分批入园养殖。尤其是对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退养户,提出同等面积土地使用权置换的方案,以解决养殖户退塘搬迁入园的顾虑。

尽管如此,转型仍是痛苦的,尤其是对老渔民而言。当地政府出台退出补偿方案后,有的拒绝清退,有的签了清退协议又反悔撕掉合同……对此,文昌市政府工作人员耐心沟通和宣传教育。最终,一批年轻渔民在思想观念上转过了弯,率先关停生态红线内的养殖塘,在他们的带动下,边海村84户养殖户先后完成清退,当地的生态修复工程也得以同步推进。

文昌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室负责人符永刚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由于前期工作到位,补种红树等生态修复工作提前一个月完成。为做好后续的生态维护,林业局还安排专人每天在修复区巡查,给新植的树木浇水。

今年5月,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首栋示范性养殖厂房投产,吴多泰成为首批入驻的4户养殖户之一。

与传统养殖塘相比,示范性养殖厂房为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台风暴雨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厂房从深海抽水养殖,并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具有节水、节地、可控性强、低风险、水产品质量高等优势。更重要的是,整个园区对尾水采取统一治理,确保达标排放,维护湿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这些从深海抽来的海水水质好,虾苗、鱼苗成活率高,生长也快。”吴多泰一边在厂房里忙碌一边介绍,第一批试养的水产品种主要有对虾、石斑鱼、东风螺以及海马、龙虾等。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化养殖厂房并非冯家湾的全部,产业园外围还分布着多家达到环保要求的养殖塘。根据相关规定,这些养殖塘的尾水都须经过“养殖户预处理+生态拦截沟渠+鱼虾贝藻净化+固化微生物强化处理”的四级净化,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才可排入周边河道、进入海域。

产业园的抱负

为近海养殖树立样板,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南繁基地

现在,俯瞰建设中的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可见塔吊林立,一片忙碌施工的景象,园区道路和多个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在距离示范厂房不远的地方,渤海集团冯家湾水产育种基地项目主体建筑已经封顶。项目驻场主管郭方伟介绍,该项目计划采取“产学研”合作体制,协力推进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名优水产品的良种选育。

“冯家湾是全国知名的‘虾苗谷’,对我国对虾养殖行业影响深远。”郭方伟说,之所以选择将项目选址冯家湾,就是看好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

根据规划,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从深海集中取水、统一供水,取水管线深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岸生态的破坏,同时有效提升水质,降低企业取水的成本,这对虾苗育种企业来说极具吸引力。

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第一批试养的东风螺。

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中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产业园还承担着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南繁基地的重任。为此,园区将建立种苗繁育联合研究中心,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在园区设立科研机构,形成产业链的技术顶端,构建现代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集保种、育种、选种的科技研发试验、生态技术示范、苗种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打造享誉海内外的“水产种业硅谷”。

招商方面,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有意向育苗育种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倾斜。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引进正大集团、海大集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14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渤海水产、蓝海水产、鲲诚水产等3家水产公司的入园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有科研单位指导,有龙头企业带动,工厂化养殖更有保障了。”符永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随着产业园建设加快,越来越多周边退养渔民表达了入驻产业园的意愿。还有渔民希望,能到园区企业就业,以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当了一辈子渔民,现在转换身份当工人,在家门口就业,挺好!”

为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户入园养殖的信心,文昌市还借鉴我省天然橡胶价格保险机制,与保险公司深入合作,尝试在产业园建立水产养殖保险、水产种苗保险和水产品价格指数保险3个险种,由政府补贴保费,为养殖户提供更多保障。

在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养殖户查看东风螺生长情况。

与此同时,为促进当地渔民转产转业,“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产业园积极引导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后期还将规划发展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为当地转产转业渔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既要守住生态底线,又要保住百姓生计,更要探索近海养殖向集约化、工厂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平面设施养殖向立体设施养殖转变,单一设施渔业向复合型渔业转变,从而加速整个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南繁基地——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努力的意义。”文昌市市委书记钟鸣明表示。

初秋的晨曦中,一群赶海的渔民照常走上边海村尽头的海滩。养殖塘清退了,但渔民们依海而生的习性并没有改变。守住绿水青山,在现代化的产业园里唱响新时代的“渔光曲”,吴多泰等渔民期待着,冯家湾的明天会越来越美。

  扫一扫看手绘动海报

  数读冯家湾

  扫一扫看视频

  冯家湾新版“渔光曲”

来源:海南日报记者李佳飞实习生何鸿汶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袁琛摄

注:本图文由文昌发布编辑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进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

投稿邮箱wenchangfabu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1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