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危机135种鱼处境堪忧,生态禁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供水、航运、发电等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财富之河”。同时,长江还是一条古老的生命之河,上游的金沙江、岷-沱流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下游的太湖流域被全数囊括,一张庞大的生态蓝图呼之欲出。

年10月,一篇为长江“把脉”的论文重磅发布,文章信息令人揪心:长江约有30%的鱼类处境堪忧,现存资源量仅相当于60年代的30.9%。被誉为“鱼类基因库”的长江究竟怎么了?生态禁渔能否挽救长江鱼类?相信很多网友对此抱有疑虑。

长江:中华民族的资源宝库

作为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命奇迹,各类水生生物达余种,鱼类、虾蟹乃至高等的哺乳动物(如白鱀豚等)都在江中自然演化。据统计,长江流域栖息着多种鱼类,居全国水系之首,其中特种鱼就有种左右,丰富的资源为长江渔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以三峡江段为中心,长江和鱼群的关系可谓“血浓于水”。从重庆到宜昌,水程约km,落差达m,独特的水文条件成就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产卵场:青草鲢鳙、著名的长江鲥鱼、刀鱼、鯮鱼等均在此地洄游产卵。

鱼卵的产出时间和长江的季风气候相适应,大批受精卵在翻滚的水波中孵化,等漂流至水面宽阔的下游时,鱼卵刚好孵化成鱼苗。幼鱼停留在湖口、河湾等肥沃水域觅食,成熟后再次逆流而上,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循环。鱼群的繁殖周期完美耦合了长江的水文规律,溯源习性转变成基因印记,生动体现了进化之美。

然而,“母亲河”的处境并非纯天然、无干扰,人类活动是最大的变数。自古至今,长江中下游河湖纵横,平原广布,人们在此基础上围湖造田,创造了肥沃的耕地,建造了无数的楼宇。其结果则是湿地萎缩,栖息环境破坏,水体净化能力下降。

特别是年以来,长江沿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增高,随之而来的是水体污染的加剧。监测数据显示,长江的富营养化湖泊从年的10个增加到了年的61个,太湖、滇池、巢湖蓝藻频发,国家投入数百亿治理费用仍未根除隐患,沿江河湖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

更令人惋惜的是,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也出现了衰退,很多生存了数百万年的古老生物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困局。白鱀豚和白鲟都是长江的“活化石”物种,也是位于长江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物种,它们的消失意味着长江患上了“生态病”,如果不改变现状,更多的珍稀物种或将遭受同样的厄运。

长江的危机:两次资源大调查,种鱼销声匿迹

长江渔业资源的危机在两次大调查中一览无余。第一次大规模的专项调查在~年开展,鲥鱼、刀鱼、中华鲟、四大家鱼等因产量高、经济价值大而受到重视。这次调查的背景颇为微妙:长江的重点鱼类开始出现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中高营养级的优质鱼类比例大幅下降,一场危机正在酝酿。

根据部署,安徽省主要负责在安徽段的刀鱼、鲥鱼等资源的调查,研究者发现不只是成鱼的捕捞量有所下降,鱼苗的产量也在锐减。以望江县赛口渔业大队的生产为例,每张“绠网”的鱼苗产量在年还多达43万条,年骤降至6.3万条,减产幅度达85%,主要原因是青草鲢鳙等洄游性鱼类产卵规模骤减。

鱼苗的减少和成鱼体型的下降指向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繁殖规模的衰减。但沿江各省并没有减轻捕捞力度,反而以增加数量的方式提高产量。为增产增收,渔民摸清了鱼群“七上八下”的活动规律,辅以改革渔具和渔法,渔获产量在80年代维持高位。

但有些鱼种的产量无法硬撑,鲥鱼就是最典型的缩影。通过研究长江鲥鱼的洄游路线,中下游渔民总结出了不少渔谚:江苏江阴是“谷雨时节见鲥鱼”,安徽段是“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江西峡江则流行“端午吃鲥鱼”的说法,各地按时令作业,亲鱼和幼鱼都被列为捕捞对象。

鲥鱼渔业直到年才宣告终结,但主动保护终究是晚了一步,野生资源消失殆尽成了压垮鲥鱼的最后一根稻草。

鲥鱼绝迹之后,长江鱼类专项调查仍未展开,“长江中到底还剩多少鱼”成了待解之谜。但常年作业的老渔民都清楚,长江中的鱼明显变少了,而且衰减速度很快,但很难给出量化数据。

直到~年,我国终于重启了长江鱼类资源大调查,相关成果《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于年10月发布。新调查包含7个专题,在种类组成方面,年前的长江鱼类共有种,但本次调查有种鱼未采集到,占比高达30.47%,这意味着资源衰退非常严重。

长江有30%的鱼类销声匿迹,究竟是什么原因?

首先,基本可以排除自然因素,因为在数千万年的演化中,鱼类早已适应了长江的环境,形成了稳健的生存策略。相对而言,人为因素更加明显,比如:过度捕捞、拦河筑坝、污水排放、河湖采砂等等。有学者指出,长江的多样性危机有其主次纹理,节制闸和水电站应负主要责任,酷渔滥捕负次要责任,这一说法可谓一语中的。

长江资源衰退,禁渔恰逢其时?

调查显示,长江流域鱼类数量的估算值为8.86亿尾,资源储量约有12.48万吨,这一数量其实并不算高。要知道,长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年捕捞量多达40多万吨,比目前总蕴藏量的3倍还要多!

客观来看,长江渔业资源的近况仍不容乐观,整体处于衰退状态,资源量相当于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当前的数据反映的是长江禁渔前的资源状态,禁渔制度的实施有望改变衰退的趋势。

长江在百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禁渔10年能否恢复如初?

从物种结构的角度看,生物群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全盘恢复如初并不容易。~80年代,四大家鱼在长江中游,刀鱼、鲥鱼在长江下游均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如今,长江鲥鱼绝迹24年,刀鱼失去鱼汛规模,四大家鱼也大幅减产,鱼种结构已经不同以往。当然,我们仍期待远去的“长江精灵”能再次重现、繁荣。

长江鲥鱼:大者可长到6-7斤,一般为2-3斤

另一方面,禁渔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保护机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长江禁渔就已经捷报频传。研究人员发现,禁渔的效果“因鱼而异”,长江刀鱼等1~2年性成熟的鱼类恢复迅速,上海崇明段单网实测产量达公斤,长江中游的咸宁也发现了洄游的成年刀鱼。至于3~5年性成熟的大型鱼,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在10年内,长江禁渔完全能取得肉眼可见的成效。根据数学模型预测,鄱阳湖、洞庭湖的渔业资源在3~5年内就能恢复,长江干流的恢复周期为8年左右,此时大部分鱼类都将繁殖2代以上,资源的增速将越来越快。

因此,只要禁渔时间充足,长江的生态一定能达成预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长江禁渔的初心所在,就是“绿水青山”的希望所在。

总结

长江是中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长江生态事关国计民生,百姓福祉。回眸历史,长江的天然鱼产量曾占全国的70%,有必要为子孙后代保留这笔珍贵的生物资源。而长江禁渔就是保护资源的第一步,也是当下最重要的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9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