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垦荒精神没有终点

海口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74648.html

-05-:22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陆乐通讯员叶力帆

海风轻拂,“东海明珠”大陈岛上,一片欣欣向荣。

年至年,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登上大陈岛垦荒,将满目疮痍的荒岛变成了青春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60多年来,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岛垦荒到下海捕鱼,从荒无人烟到游客纷至,从破旧衰败到摩登现代……

4月中旬,记者从椒江出发,经历近两小时,跨越29海里的航程来到大陈岛。

也许是事先吃了晕船药的缘故,想象中的颠簸和眩晕呕吐,在靠岸的一刻化为满满的好奇,这片29海里外的岛上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

曾经繁忙的大陈渔场

人气之变:

“我看好这里的发展”

说起岛上的变化,在岛上待了60多年的老垦荒队员们感触颇深。

年大陈岛解放,国民党当局裹挟着1万8千名大陈居民退守台湾,使大陈成为了一个“荒岛”。

“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一句朴素的口号,位青年,从温州台州出发,跨越5个多小时的航程,登上了这个百废待兴的海岛。

“当时岛上荒草丛生,死气沉沉。”提起上岛见闻,老垦荒队员徐定寿依然难以忘怀。

上岛青年在队旗下宣誓

接下来的几年,这群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人,养过猪、捕过鱼,排过地雷、忍受过台风,在战天斗海中完成了垦荒任务。当年的荒凉废墟,成了繁荣崭新的海上乐园。

徐定寿和妻子周银翠留在了岛上,亲眼见证岛上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岛上,我们就觉得当年的奋斗是值得的。”站在自家阳台上,指着不远处三三两两举着手机拍照的年轻游客,年过八旬的周银翠老人欣慰地说。

“如今的大陈,资源禀赋独特、自然风光奇绝、文化底蕴深厚。”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随口就说出了大陈的三个优势。据统计,大陈年累计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同比增长14.4%,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而在此之前,岛上人烟稀少一直是翁丽芬心中的痛。“我年高中毕业留在岛上。当年大陈有来个学生,后来越来越少,孩子都去椒江上学了。”翁丽芬说,“如果人都离开了,大陈不又成为荒岛了吗?”

垦荒队员在长满杂草的山上开荒

为了岛上的人气,翁丽芬每到一处都会和人介绍大陈岛老一辈人留下来的垦荒精神。这段时间,她在研究开发岛上的研学之旅,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来岛上,了解学习和体验垦荒精神。

“现在岛上到处在开发建设,天天都在变样!目前乌沙头和甲午岩核心景区基本建成了,梅花湾亮化工程已完工,省级地质公园即将开放,青垦文化旧址公园、两岸乡情园、帆船帆板基地也在加快建设……”大陈镇副镇长叶敏说起大陈岛的变化,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人登岛洽谈对接旅游开发项目。

去年,大陈岛1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达6.7亿元,其中90%的项目是文化旅游及配套项目。今年,大陈岛将继续推动10亿元的文旅项目开发。而在未来五年,计划实施54个重点项目,预计投资69亿元。

航拍大陈岛

游客的登岛,吸引着更多大陈人的回归。今年29岁的缪蕾回来了,学会计的她回到大陈卫生院当了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

“我看好大陈岛的发展,也愿意为大陈岛发展出分力。”年轻的缪蕾对在岛上卫生院的工作很满意,“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医疗卫生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受重视。”

产业之变:

“我们的水产养殖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能让游客纷至沓来的,除了海岛风光,还有鲜美的海产。

老一辈垦荒队员至今记得当年在海中搏浪的场景。老垦荒队员张其元永远无法忘记年8月出海遇到台风的经历,狂风巨浪中,无数次的险死还生让老人至今犹有余悸;同样有着捕鱼经历的金可人则对出海的美景历历在目,海上旭日初升时,朝阳伴着霞彩,红日染着碧波,成为了老人永远的美好回忆。

改革开放以后,靠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大陈岛成为国家二级渔港,曾经每年有上万渔民在此作业。但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大陈岛面临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

垦荒青年下海捕鱼

从海洋捕捞到近海养殖,大陈渔业在不断转型升级中继续发展,去年,大陈镇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出5.42亿元,同比增长11.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和6.7%。近十年间,大陈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

站在大陈岛上远眺,碧海蓝天掩映下的,是岛上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圆形的巨大的矩形栈道桥组成了渔场的主框架,由一根根钢管桩和铜合金网打造而成,面积达7万平方米,围网高15米,确保高潮位时仍有3米的围网露在海面上。

养殖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和传统的网箱养殖相比,铜网养殖空间大,可以给黄鱼更多的活动空间,肉质口感更好。同时,铜网密度低网眼大,小鱼小虾可以进入,成为黄鱼天然的食物。

铜网养殖

大陈的铜网养殖,发端于大陈岛二代居民陈招德。年,上海世博会,陈招德参加智利国家馆开展的铜网水产养殖周活动,心念一动,大陈岛是不是可以铜网养殖大黄鱼?

年,陈招德回到大陈,以国际铜业协会上海代表处为技术指导,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铜网技术,率先使用大型铜围栏设施养殖大黄鱼。

创业第一年,由于渔网安装不熟练,养殖的鱼都跑了。“这就像老一辈人一样,条件再艰苦,也要一个锤子一个榔头把路修起来。”陈招德说,“如今我们水产养殖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也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一辈人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我们新一代还在传承。”

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副主任、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历久弥新的垦荒精神,鼓舞着大陈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大陈岛远离大陆,并不意味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要用转型升级的思维合理开发。

如今,大陈岛上养殖大黄鱼的公司及合作社共有12家,其中大型铜围网养殖4家。拥有深水网箱数只,5万以上立方米水体大型铜围网4只,年产量吨,产值达3亿元。

从高处望去,养殖围栏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在大陈岛发展黄鱼养殖有着历史基础,大陈人牢牢抓住这一优势,走出了一条渔业转型升级之路。”倪国正说。如今,“大陈黄鱼”已成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大陈岛正在形成喂黄鱼、赏黄鱼、钓黄鱼、吃黄鱼、购黄鱼的产业链,休闲渔业正蓬勃兴起。

生活之变:

“垦荒精神永不老”

当被问及如何让垦荒精神传承下去,周银翠老人很激动:“垦荒精神是不老的。你看岛上变得越来越文明,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在三角街,有一家名为“廿九海狸”的音乐餐厅,在和年出生的餐厅老板钟威的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垦荒精神的力量:“老一辈人从无到有,把大陈建设成为今天的样子,这和我们做餐厅是一样的。”

大陈岛上的别墅

风光秀丽的海景民宿

年来岛上看望朋友的钟威,被美景吸引。这个从没开过餐厅的年轻人次年就在岛上开了这家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音乐餐厅。“我们把城市里的咖啡、奶茶、酸菜鱼等饮食带到了岛上”,钟威希望,能够用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在这样一个充满红色气息的岛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更多现代化的改变正在发生。在邮局,工作人员介绍,岛上每周都能收到数以百计的快递,其中大部分都是岛上居民和打工者的网购包裹。这些从城市里寄来的包裹,使岛上居民的海岛生活变得不那么孤寂。

如今的大陈岛

在大陈实验学校,翁丽芬拿起手机转发了一条消息——在意大利举行的帆船世界杯赛上,大陈实验学校曾经的学子魏梦喜获得银牌。当年那个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课余时间下海训练的青春少女正在收获成功的果实。

椒江往返大陈岛客船的老乘务长邱祥富,亲眼目睹了大陈居民生活的点滴变化。而最让他感慨的是客船起航之前的场景:乘客文明排队上船,自觉前往客舱寄存小海鲜,旧日“推搡挤”、吵嚷不休、硬带海鲜上船舱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他笑着说:“大陈岛正在成为我们梦想中的样子。”

如今的大陈岛

悬崖餐厅、悬空栈道、无边界海景泳池……这些被网友惊呼“美爆了”的景点规划,正化为现实。5G和物联网,这些被认为高端前沿的技术,正在岛上部署。

站在梅花湾上,眺望舟楫往来。“伴着浪涛声入眠,晨起遥望星星点点的微光,相信是很多人的梦想吧。”钟威尽情畅想着。

今天,孕育于激情燃烧的垦荒岁月,传承于民营经济的创业历程,根植于台州湾畔的这片热土的垦荒精神已成为台州的城市精神,它深深熔铸于台州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感召台州人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台州大力弘扬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充分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宝库,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活动丰富,使得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承,日益发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成立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召开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讨会,形成一批文艺作品和理论普及读物,不断掀起热潮。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十六字“大陈岛垦荒精神”高高镌刻在大陈岛凤尾山顶的石碑上,也深深镌刻在大陈人、台州人的心里。

记者蹲点感悟:垦荒精神没有终点

大陈是有“精神”的海岛。这里诞生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曾经鼓舞过许多人。

60多年过去了,岛上的“垦荒精神”还在吗?

老实说,作为一名城里长大的“90后”记者,对老一辈几乎放弃一切来到这样一座满是野草、“死气沉沉”的荒岛是难以理解的,也并不觉得这16个字如何稀奇。小时候常听老一辈讲当年的峥嵘岁月,似乎那个年代的每个人,都能从这16个字中,找到自己的映射。

来到岛上,从岛上我的同龄人口中,我才理解了垦荒精神的意义。卫生所办公室工作人员缪蕾是位“垦三代”,毕业后放弃了城里收入颇高的工作回到了岛上。我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她笑了笑:“从小看着家乡一点点变好,也想在其中出一分力。”

音乐餐厅廿九海狸的老板钟威,自称来岛上3年却背不出垦荒精神的16个字,采访中,他却不自觉地说了自己的理解:“垦荒精神,就是从无到有,把自己能建设的建设好,就和我把餐厅经营好一样。”

帆板队教练杨千千,不仅要负责从四年级到初二的9个孩子的日常训练,晚上还肩负着生活老师的职责。对着艰苦训练的孩子们故作严厉的背后,是她对孩子们的心疼:“刮风下雨,酷暑寒冬,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得下海训练,有时候稍不注意还有可能掉到水里。”特别能吃苦,是她理解下的垦荒精神。

在岛上时常能看到乡镇干部上门服务的身影。他们大多是80、90后,只要群众有需要,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只要有困难,就主动代办。这些年轻人为海岛上的建设殚精竭虑。

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垦荒精神不老,它在人的心底散发光芒,凝聚起更多人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虽然大陈岛垦荒早已结束,但由此派生的“垦荒精神”却没有终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0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