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院士专家服务阳江行暨广东水产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活动在阳江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科技人才齐聚阳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期间,多名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为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
整合资源提升水产业抗风险能力
“阳江的海洋资源丰富,拥有闸坡、东平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海洋捕捞能力和水产品总量多年稳居全省前列。其中,程村蚝和对虾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本地特色品牌。”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表示,通过论坛活动,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来到阳江,希望他们在实地考察、与企业家沟通过程中,能够对阳江水产养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帮助企业把脉问诊,解决发展难题。
吴灶和介绍,目前,阳江水产养殖业仍然以小企业和个体户为主,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市场不稳定,养殖户可能遭到较大损失。建议由规模较大的企业牵头,进行资源整合,集中资金和人力优势,增强产业抗风险和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提高盈利水平,使其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水产养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广东水产学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与对口企业进行交流。他表示,今后将在助力阳江水产业健康发展方面贡献力量,这也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家松:
“引进来”为渔业发展添动力
“年,我和技术团队受邀前往阳东区大沟镇,与企业对接发展对虾工厂化养殖项目,对阳江渔业的了解不断深入。”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家松说,阳江港口位置优越,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基础雄厚,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
张家松认为,推动阳江现代渔业发展,要从“引进来”下功夫,将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专家团队引入阳江,通过技术、人才聚集,缩短水产养殖优质苗种的培育时间,促进新兴种苗技术落地,提高良种覆盖率,促进整体效益提升。要加快渔业科技成果推广,推动渔业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化,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现代渔业健康发展。目前,阳江深海网箱养殖发展迅猛,从浅海走向深海。深海网箱养殖效益明显,能产出数量更多的优质海鱼,还能有效解决浅海网箱养殖存在的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兴汉:
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兴汉认为,阳江水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海水鱼苗产量全省排名前列,阳春的淡水鱼苗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阳江在水产养殖科技水平、水产从业者相关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产品附加值总体不高,制约了阳江渔业发展。建议优化渔业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
陈兴汉一直致力于禾虫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带领团队比较系统性地开展了禾虫的保护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生态增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水产领域人才,为推动阳江水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稻田禾虫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及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水稻种养效益大幅提升。陈兴汉表示,通过禾虫种业创新及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希望能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