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捞鲍鱼、联系订单、打包发货……正值鲍鱼采收期,威海市荣成市寻山集团鲍鱼港码头好不热闹。 除了一沓沓的成品鲍采购订单,记者发现来自北方各大市场的幼苗订单也不在少数,采苗期较以往提前了两个多月。寻山集团研发部主任常丽荣笑着说:“我们新研发的皱纹盘鲍‘寻山1号’能在北方低温水域实现全周期生长,大伙都怕订不到货,这才把预定周期提前了。” 鲍鱼育苗“新成员”,让“淘海”又多了一种新方式。威海作为“中国海鲜之都”,拥有海参、鲍鱼、海带、牡蛎等各类海洋生物资源种,形成的海洋食品产业链也是威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所在。通过积极引导海洋食品企业实施“研发高端产品、拓展终端市场”的“两端战略”,威海的海洋食品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家,截至今年5月份,实现营业收入.02亿元,同比增长9%;利润12.22亿元,同比增长42.5% 鲍鱼“越”过成山头,全国大批鲍鱼苗“威海育” 7月4日,走进寻山集团鲍鱼育苗场,只见一排排水槽流水哗哗,制氧器不停地吐着泡泡,鲍鱼幼苗躲在专用的附着基里正在酣睡。 “再过三四个月,这些幼苗将乘船南下‘过冬’。等来年开春,在南方地区养殖的鲍鱼再回来‘越夏’。”常丽荣说。 别看现在鲍鱼“南北轮养”实现无缝衔接,而顺着鲍鱼产业链往前追溯,鲍鱼“先祖”只能生活在水温低的东北地区,有着“鲍鱼不过成山头”的说法。 为打破这一局限,帮助鲍鱼来到成山头并走向全国,紧挨成山头边界线的寻山集团,与大连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始尝试海上人工养殖鲍鱼试验。经过数千次试验,最终成功孕育出耐高温品种,并实现规模化养殖。 一时间,荣成成为全国鲍鱼养殖户眼中的“育苗厂”,寻山集团更是成为鲍鱼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现在‘寻山鲍’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常丽荣说。
Hi威海客户端记者(左)在寻山集团育苗场了解鲍鱼苗育种情况。
不只“寻山鲍”名声在外,威海海产品还有多个“全国前列”——海带产量全国第一,牡蛎产量全国第一,海参产量全国第二,鲍鱼产量全国第二。 如何守住并放大一产特色优势?威海适时启动种业“倍增计划”,加强优良种质资源引进、良种培育和良种扩繁,推动传统海洋食品产业链转型升级。目前,威海加快建设2个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打造5个现代化种业园区,聚集起家专业化育苗企业,年优质苗种供应能力由年的亿单位提高到亿单位,养殖良种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随着全国鲍鱼养殖规模持续扩大,身为鲍鱼产业的“链主”,寻山集团加快推动育种研究从“量”向“质”转变。 “以鲍鱼苗附着基为例,我们先后淘汰了20余种。”常丽荣说着从育苗池中拿起一片“拱形”红砖瓦片,这样既增加鲍鱼苗附着量,也还原了自然海底的遮光度、透气性。育种期间,饵料投喂、环境消杀皆有严格标准,确保幼苗良好生长。 而威海的海参产业也已申报好当家、西霞口国家级刺参良种场,重点推进实施好当家海参苗种基地项目,建设万立方水体海参育苗车间,突破苗种限制。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牵头制定国内海参养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七条鱼”游出全国最大精深加工基地 从传统捕捞业到构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海洋产品深加工是“升级”路上的关键一环。威海海洋食品产业推出了以鲍鱼、鱿鱼、金枪鱼、低值鱼等为代表的“七条鱼”优势品种产业链,依托智能化生产线改造、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力促海洋食品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精深加工向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高端领域转型,形成一个综合效益高的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近年来,一批以鱿鱼、金枪鱼为代表的加工企业,依托工艺革新、产品推新,为“海洋二产”强筋壮骨,形成“捕全球、卖全球”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齐发的效益倍增之路。 7月4日下午2时许,走进山东海都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偌大的鱿鱼加工车间内,只见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线加速运转,鱿鱼预处理环节鲜少见到工人忙碌的身影。 原来,作为传统海产品加工企业,又是亚洲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海都早已转向了精深的轨道,在管控产品质量的同时,将着力点放在了“技术革新”上。 “我们与哈工大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智能制造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对鱿鱼加工车间、流水线各环节关键技术装备进行升级研发与设计。”公司副经理李华军说,目前鱿鱼原料处理环节及成品包装环节关键设备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月底前将进行样机测试。
鑫发控股蓝润金枪鱼车间,工人正在分割加工金枪鱼。
从沿海养殖到精深加工,威海推动海洋食品产业链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品种,金枪鱼的保鲜加工条件要求较高,过去产业链高端环节一直被国外企业把控。 为改变渔业产销“两头在外”的格局,鑫发控股转变资源依赖型发展,打造金枪鱼加工基地,并与高校合作成立实验室,串联起“捕捞回运+冷链加工+生物提取”全产业链。 一段时期以来,威海海洋食品一直在产业链低端徘徊。为让更多海洋食品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威海全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全产业链提升,从简单的捕捞养殖到精深加工等新兴业态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威海聚集海产品加工企业家,年加工量万吨,占全省57%、全国21%,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之一。 高品质小牡蛎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牡蛎产量全国第一的威海,在向海洋二产攻坚发力的同时,逐步趟出了一条主打品牌、品质的“增值”路径——日前,在威海信之源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的牡蛎生产加工车间里,工作人员为每一箱线上销售的牡蛎都贴上了防伪标签,这是乳山牡蛎的“身份证”。 “目的是保护‘乳山牡蛎’的品牌声誉。”威海市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说,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屹立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叫响威海海产品,威海建成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乳山牡蛎地理标志产品防伪溯源管理,研究引入了现代物联网及新型液体防伪商标等技术,实现了牡蛎产品全程可追溯、流程可查询,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扫码识别真伪,有效打击了假冒、滥用品牌行为。
乳山牡蛎电商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分拣牡蛎,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同时,以标准引领品质提升,威海创新引入“标准品”理念,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三倍体单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规范》标准,并发布为山东省地方标准。 紧盯海洋食品优势产业,威海还树立“跳出海洋看海洋”理念,积极与高校院所等合作,引进开发新技术,系统开展牡蛎、海带、海参等活性成分的分类提取、精炼,先后推出海带肥、岩藻多糖、海参油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作为威海海洋食品产业链上另一“硬通货”,海带产业也奔着“高附加值”不断发力。作为海带之乡,威海海带年产量占全国近七成,附加值却不高。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产业链的“链主”,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海带“内里”挖市场,推出了“爆款”海带肥。 “海带含有天然植物荷尔蒙,是天然类功能性肥料中的‘王者’。”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潭说,目前肥料产品出口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农作物增产效果最高可达40%。 ■记者手记 以创新“撬”动产业发展潜能 混着海水淤泥的牡蛎,如今可在海上完成自动收获与清洁,收获生产效率提高10倍;又脏又累的鱿鱼掏黄作业,有了自动化处理机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效率低下难题……威海因海而生、靠海而兴,并不断向海图强。作为传统产业链条,海洋食品产业想要实现新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撬”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能。 要向理念创新要市场。从水产的养殖、腌炸卤晒的粗加工到以海参多肽、生物海藻肥等海洋生物提取物的精深加工技术,纵观海洋食品产业链条的升级不难发现,威海海洋食品企业在纷纷摘掉“低端”的帽子,产品逐步实现高附加值,并走向全球。这背后也折射出企业发展的“锦囊”——取“传统理念”精华实现再创新。为促进海洋食品产业加快升级步伐,威海将制定印发支持海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同时,科技、工信部门继续发挥“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与技改投入,鼓励企业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和管理服务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海带、海参、鲍鱼、牡蛎等海珍品精深加工能力,壮大海洋食品产业链。 要向科技创新要产能。海洋食品产业类目繁杂,要发展产业链条,绝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更不能盯住某一领域力求“一口吃个胖子”,必须要精准发力,依托科技赋能。因此,威海将制定海洋食品产业链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确定海洋食品产业链重点工作方向,为精准实施产业链培育、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提供具体抓手。同时,在搭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努力释放海洋食品产业的活力、实力、吸引力,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装上创新“引擎”。(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李文思/文王彦博刘志鹏通讯员于淼/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