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村的梯田茶山。(许文瑾摄)
中国日报福州12月15日电(记者胡美东)作为离厦门市区最远的高山村,同安的军营村、白交祠村在习近平总书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而高山村的华丽转身正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以来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白交祠村展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墙绘。(许文瑾摄)
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走进厦门经济特区”中央媒体大型采访活动12月7日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境外和省市主要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厦门,全方位领略厦门经济特区40年建设风采。
媒体活动第一站,记者来到了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白交祠村。两村海拔近千米,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层层梯田环抱群山,绿意葱葱,美景如画,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但曾经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却是夜晚黑漆漆、逢雷雨天常断电、出行只有泥巴路、山顶光秃秃的偏远山村。
后来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军营村、白交祠村坚持山上植树造林、山下开发种经济作物,昔日荒山如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军营村、白交祠村还深挖自然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
据介绍,目前两村共有农家乐13家,民宿67家,客房间,床位个。年,军营村村民人均收入元,村集体收入72.9万元;白交祠村村民人均收入元,村集体收入63.76万元。
“村里现在无论是交通,还是大环境、人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跟我以前小时候真是千差万别。我就想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回村呢?在外面漂泊那么多年,回到自己的故土,那是一种踏实,我就毅然决然回来了。”经营86号时光煮雨民宿的返乡青年高志云说。
返乡青年高志云一边经营民宿,一边卖茶叶,年收入近50万。(许文瑾摄)
高志云精心打造的民宿售出了高价,也带动了周围村民的民宿价格水涨船高。村里像高志云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近20个,他们给村里带回了活力,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更多的人。
军营村村民的“洋房”随处可见。(许文瑾摄)
军营村、白交祠村的嬗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体现在它们获得的荣誉上。军营村在年获评福建省“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年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年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白交祠村在年获评福建省“文明村”;年获评“中国美丽闲乡村”;年获评省“千年古村落”、省乡村旅游四星级村;年获评“省高级版绿盈乡村”。
经过了脱贫攻坚的洗礼,走上乡村振兴大路的军营村、白交祠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不断完善的功能,不仅有自家人由衷得感慨,更有外来游客惊喜的赞叹:“和想象中的农村很不一样,太漂亮了,感觉一点不比城市差。”民居“平改坡”化作风景线,村容村貌大提升,“红帽子”“蓝帽子”风格各异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出现在山坳中。
军营村老人热情洋溢地向记者介绍当地农产品。(许文瑾摄)
厦门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厦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年的2.05亿元增加到年的28.89亿元;农村人均收入从元增加到2.66万元;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亿元,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
许文瑾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