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6养殖面积扛起了94水产养殖水治

白癜风效果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池塘具有调节小气候、蓄洪抗旱、水产养殖、沼泽湿地、生态景观、休闲观光等价值功能。长期以来,因为过于突出渔业生产功能,主要是养鱼,由肥水养鱼即养殖鲢鳙鱼到投喂养鱼养殖草鱼以至罗非鱼,由低密度低产到高密度高产,将池塘变成为一部养鱼机器,该生产模式超过了光热气的负荷水体、土壤和植被的承载,造成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价值功能降低。为破解该难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陈方灿先生及其他的公司将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学原理与现代工业制造业科技成果相融合,且集成运用到该鱼塘区的养殖水处理项目中。该鱼塘治理区共有4处,章敏周养殖场是其中之一。他们在该养殖场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水处理设施,让该养殖场以6%养殖面积承载了94%水产养殖水处理负荷,让池塘原有的价值功能获得再现,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运用。一、基本情况广州市从化区位于该市东北部,北回归线横跨该区,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境内有流溪河、潖江河和连麻河,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有多个湖泊、水库,而池塘更是星罗棋布,集中连片,土质优良、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茂密,生态优良,发展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生产条件优越。该项目实施点共有4处就分布在该区,章敏周养殖场是四个鱼塘区之一。他的养殖场总面积87.5亩,共有6口大小不一且不规整的养殖池塘。过去,主要养殖草鱼,即以草鱼为主混养鲢鳙、鲤鲫、青鱼等,搭配一些肉食性鱼类,亩产商品鱼1—2吨,现在突出了罗非鱼,以罗非鱼为主导品种搭配套养四大家鱼,因为罗非鱼耐低氧能力突出,可以高密度投苗和高强度投喂,围绕该养殖技术模式,该养殖场配备了增氧机、投饲机等渔业机械设备,一年到头,池塘不休养、不轮养、不搞生态种养,亩产商品鱼达到2—4吨,该举措让池塘被过度、粗放和透支利用,结果是水体中氮、磷等含量超标,过度富营养化,水质由二、三类将至为四、五类,变黑、发臭,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让渔业生产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鱼类疾病频发、高发,鱼类品质和质量安全下降,另一方面让池塘的其他价值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二、项目规划及实施根据章敏周养殖场的实际,为高标准和高质量实施该项目,该公司根据水产养殖七分环境三分养这一原理对该养殖场做了一个整体规划,精心布局、设计和施工,将有关功能设施凝聚在一起,进行水质净化、水体优化、土质改良和环境修复、生态再造,最终达到了项目制定的预期目标,获得初步成效。该养殖场总面积87.5亩,主要由6口大小不一且不规整的养殖池塘构成,且池塘之间具有一定梯度。该公司就从该养殖场出发做了整体规划,首先将养殖池塘固定下来,不停产,例如该养殖场的4口总面积82.2亩池塘依然进行养殖生产,通过原有的排水管道或者新装排水管将6口池塘依次由上到下联通在一起,而且保证水流量精准、定量和通过水泵保证其可控性,将养殖水汇集到固体沉淀池中;其次是划定功能区,共计面积5.3亩,构建原位水体净化设施,建设固体沉淀池、废物过滤池、曝气增氧池和生态净化池,例如运用物理的重力沉降、吸附粘连、机械搅动,化学的正反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化合分解以及置换降解,生物的动物食物链网、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的有机转化、转换,将养殖水中的残饲、粪便收集集中起来,有毒有害的离子态物质例如重金属、氨氮和亚硝酸盐进行无毒、无害化和生态化处理,将氨气、硫化氢等挥发到空气中。按照养殖池塘—排水管道—固体沉淀池—废物过滤池—曝气增氧池—生态净化池—养殖池塘这一工艺流程进行精准化、精细化综合治理。其中固体沉淀池面积约30亩,主要用于沉降水中大颗粒悬浮物,去除水体中悬浮物固体物质,降低水体营养盐浓度,池中种植凤眼莲,布置生态浮床,稳定期覆盖面积不少于池塘面积60%;在沉淀池与曝气增氧池之间建设废物过滤池,使用砖砌结构,填充滤料选择碎石、陶粒等多孔吸附基质,外加滤棉、滤网,用于进一步过滤水中小颗粒悬浮物、漂浮物;曝气增氧池面积1.5亩,池内安装曝气盘,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生态净化池面积约0.8亩,主要运用水生植物的生命活动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去除水体污染物,适当放养滤食性水生动物,例如鲢鳙鱼以及一些杂食性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保持水体透明度。在该流程中,关键是要辅助配套两个设施设备。一个是生物浮床。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以浮床作为载体,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池塘水面,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物,重建并恢复水生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另一个是鼓风机。增氧鼓风机配合纳米曝气盘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混合,增加池塘底层溶解氧,有效改善池塘水质。实践证明,经过该技术处理,该养殖场养殖养殖水体水色清亮、水味清新,水质优良,环境全面改善,生态得到修复、再造,实现了重生,为该养殖场下一轮渔业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使用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中,池塘水体以原排水管道以及新装排水管逐级依次进入固体沉淀池、废物过滤池、曝气增氧池、生态净化池最终再进入养殖池塘,在该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作用,要根据渔业生产实际与池塘水体和水质的具体情况不定时开启水泵与增氧风机以启动该套水治理设施。首先是根据养殖情况进行开启。即以两度即苗种投放密度和饲料投喂强度以及存塘量为基础进行开启,当投苗密度—尾/亩,存塘量2—4吨/亩,以及正常每日两餐投喂情况下,保持池塘有持续水流进入水治理系统,每天开启过滤(过滤池水泵)、增氧(鼓风机)2—4小时,时间最好在11:00—15:00之间。如果投苗密度较大,存塘量较高,保持池塘有持续水流进入水治理系统(自流),每天开启过滤(过滤池水泵)、增氧(鼓风机)4—6小时,时间最好在9:00—16:00之间。如果投苗密度小,存塘量低,可根据实际需要排水进入系统,系统每天开启时间0—2小时,可选择在白天任意时间段进行。每月开启三天,每天2小时。其次是根据池塘情况进行开启。一是增水,即补充水体。当养殖池塘需要补水时,开启循环水泵,将生态净化池中经过治理的水抽回固定沉淀塘循环使用,其他池塘则引外部水体补水。二是保水,即保护水质,防止外源污染物。这是因为池塘是半封闭式大中水域,有排灌水系统与江河、湖泊相通,池塘有外源污染物(如畜禽粪便、有机污染物等)入侵时,保持池塘有持续水流进入水治理系统,每天开启系统6—10小时,保持水体在养殖池塘、固体沉淀池、废物过滤池、曝气氧化池、生态净化池五者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将风险化解或者降低。三是排水,即排放尾水。养殖水一律需要经过治理系统全部流程治理后循环使用,如必须外排,则需要在开启水治理系统至少14天后(每天开启2—4小时)方可外排进入外部水体。再次是根据检测指标进行开启。该养殖水治理系统使用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使用者可通过自行购买相关水质检测试纸、试剂,以水质检测结果为依据,适时开启/关闭系统。其中水质指标以《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二级标准为参考。其中COD≦25mg/L,TN/总氮≦5.0mg/L,TP/总磷≦1.0mg/L。检测结果超过该标准,则需要开启系统,至少连续5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如超标严重,适当延长开启时间。结论以5.3亩鱼塘面积负荷和承载起82.2亩鱼塘养殖生产产生的养殖水处理,即以6%养殖面积扛起了94%水产养殖水治理,这是是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典范,而且由此推进养殖池塘功能化、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进程,是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一县一园发展战略的一项得力的支撑技术。该技术一旦获得推广,将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叠加和并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作者: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钟小庆广州市科学职业技术学院黄享辉广州千江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陈方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9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