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禁渔”,似乎势在必行。近期,为确保10月15日前保护区全面退捕,江苏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3个工作组,分赴太湖、洪泽湖等水域驻点督导。
日前,为保护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第12号公告,决定于今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相关证书予以注销。渔民们将依法获得相应补偿。
这也意味着,太湖沿岸苏州、无锡、常州、湖州4市15区(县、市)的49个专业渔村(社区)里,条渔船上的1万多名渔民都将告别几十年来的传统捕捞工作。
根据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太湖渔管办”)主任王小林解释,未来除40万亩太湖保护区外,将由第三方机构对太湖渔业资源评估,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捕捞政策。太湖渔业的捕捞时间、捕捞规模、捕捞方式,都将迎来巨变。
每一种鱼蚌消失,都预示生态恶化
作为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太湖是夹在高楼间的湖泊,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湖泊。其中,渔业成了太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
太湖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一直是渔民的生计来源。据历史统计,太湖流域曾有各类鱼种种。“五六月份先用小兜网抓银鱼,入秋再使虾拖网捕梅鲚、白虾,过了十月,就能下快丝网捕些大鱼。”湖州吴兴人老吴在太湖捕了近40年渔,他记得早年湖里还有不少河鳗、胭脂鱼,偶尔还能捉到几条河豚、鲥鱼。
然而,年时就有环境学学者调研发现,胭脂鱼这种长江流域独有的鱼种,已经在太湖流域绝迹。“当时这种鱼市场很好,有人专门用特制的丝网捕捞。”老吴记忆里,过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原先常见的鱼种都不见了。
3年前,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太湖鱼类已不足50种,有超过一半的鱼种在几十年间消失。而青鱼、鲢、鳙、鳗鲡等原本太湖里的自然种群,目前也主要依靠人工放流。
仅从年开始举办的太湖放鱼节,就已连续十年投放各类渔业苗种6亿多尾。今年,太湖流域预计将再放流1.2亿花鲢、白鲢等有效鱼类。
消失的岂止是鱼,对水体环境更挑剔的软体动物们,消失得更快。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观测,太湖曾有20多种软体动物,而4年前常见的还不到10种。
每一种鱼、蚌的消失,是整个湖泊生态变化的征兆。
建坝、污染、捕捞都在威胁太湖鱼
在鱼类研究者看来,栖息地被占用、水域污染、过度捕捞都是破坏渔业资源的主因。
比较历史记载的鱼类名录,太湖消失的鱼种不少是洄游性鱼类。它们通常春季在长江中产卵,等到夏季江水泛滥时,成长中的鱼苗和成鱼为了寻找更多食物,游回湖泊。但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繁殖习性正被人类活动所改变。
年起,太湖在沿江通江河口先后建闸,以后又不断开挖泄洪河道,建环湖大堤等水利工程,从而导致鱼类洄游通道阻塞。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曾公开接受采访,长江流域大量通江水道被建闸节制,鱼类能去的湖泊只剩下鄱阳湖和洞庭湖等极少数几个。
滥捕是加速渔业资源衰减的另一个“罪魁祸首”。几年前,太湖渔管办的渔业资源调查表明,太湖内团头鲂(俗称“鳊鱼”)、鲢、鳙、翘嘴鲌(俗称“太湖白鱼”)等大多数为2龄以下,这说明当年才放流的鱼种,已基本被捕尽。
高踏网也是太湖渔业的主要捕捞方式,两张渔网合围起来,近2千米长的捕捞范围,能在短时间内将水下“一网打尽”。近年来太湖渔管办不断缩短高踏网捕捞时间,但在9月6日至捕捞结束的25天内,高踏网鱼获量能占到全湖总数的60%。
在湖泊生态变化的背后,却是渔业产量的激增。-年间,太湖渔业产量从4.3万余吨增长至5.6万余吨,平均年增长吨。去年,太湖渔业产量更是超过7.2万吨,为历史最高位。
过度捕捞外,还有不少渔民谈到了太湖的水质变化。
在一条宜兴的高踏网渔船上,55岁的渔工老钱至今仍记得年初的湖水。“脏得一塌糊涂,岸边到处是油污和绿藻,连鱼都变味了。”最委屈的一次,向他买鱼的鱼贩拒绝付钱,因为老钱打上的鱼有柴油味。
直到如今,太湖仍是国家重点治理流域之一。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显示,年太湖水面有机物污染尚为1%,年后,太湖已呈全部富营养化趋势。而太湖流域有超过三分之二,呈生态服务(是指生态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退化趋势。
全面禁捕退捕,成了还原太湖生态最好的选择。
太湖渔业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对于即将开展的太湖十年禁捕退捕,太湖渔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太湖退捕,是江苏省出于保护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做出的决定。但退捕不代表长期禁渔,未来将对非保护区水域研究制定科学利用水面规划,发展增殖渔业,有组织进行捕捞。
浙江海洋大学一位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增殖渔业能通过向太湖投放人工繁育种苗,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收获渔业产量。
为此,他举了个典例,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一度在浙江周边海域产量接近50万吨的曼氏无针乌贼基本绝迹。21世纪初,研究团队和潜水员在舟山寻获一小串乌贼受精卵,通过研究人繁育技术,在年开展了增殖放流试验。到如今,浙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从濒临灭绝回升到多吨。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原居林强调,禁捕退捕不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有利于形成不同年龄段的种群结构,“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有老人、成人、小孩才会平衡。”
将来太湖渔业的捕捞方式、时间、规模都可能发生根本变化。捕鱼网具的网眼尺寸、规格将会进行规范,捕捞时间将根据鱼虾的生长周期和种群规模科学安排,通过限时限额机制,发展更科学有序的捕捞。
“很多鱼虾,寿命也就是一两年,不捕捞同样会造成浪费。太湖渔管办表示,接下来会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太湖渔业资源进行评估,以专业捕捞公司的形式对太湖水产进行有组织的捕捞。
原居林很欣喜,现在对鱼类的保护意识正在提高。“多放流1公斤花、白鲢,就能消耗40公斤蓝绿藻。”他说,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就是在维系太湖流域的生态健康。
来源:钱江晚报